专家们的论争
一个世纪以来,一些深受西方文化熏陶的所谓专家,习惯于拿着放大镜来审视传统文化中存在的问题,并由此发出怨恨和诅咒。在他们的眼里,凡是西方的东东,都必然是先进的、科学的;反之,凡是传统的东东,则肯定是落后的、不科学的。为此,他们动不动就要去废这废那的,使国人陷入简单的非理性的存废之争,而不能静下心去研究和解决传统文化中存在的问题,去发扬光大传统文化。
他们对待汉字的态度,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下面系统地谈一下专家们关于汉字的种种错误认识。
1.关于“汉字落后论”
“汉字落后论”是“五四”先驱们提出来的。他们认为,中华文明衰败的根本原因是国民的愚昧和教育的落后。只有大力普及教育,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才能使中华民族走上强国富民之路。但是,他们在致力于教育兴国的过程中却发现,西方儿童只需花几个月时间就能完成识记字母文字的过程(相当于目前我国儿童识记汉语拼音的过程),而我国儿童却要花几年时间去完成识字过程。由此,他们发现了汉字难识难记问题。然而,当时却无人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为此他们提出了“汉字落后论”,都认为汉字是一种落后的过时的文字。
“汉字落后论”是百年汉字改革运动的基础。汉字改革运动包括汉字拼音化运动和汉字简化运动,是20世纪中国文化领域最大的运动,最终目的是废除汉字,将汉字拼音化。虽然众多语言文字学家为此费尽心血,但他们始终无法解决同音字的拼音化问题(汉字中大量同音字的字形不同,但在拼音化后只拥有一个字形,不能区分开不同的字义)。正是因为这一点,他们制定出的汉语拼音方案最终没能取代汉字,而只是作为汉字的注音工具使用。也正是因为这个缘故,他们中的某些人又发起了汉字简化运动,最终捣鼓出了简体字。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汉字计算机输入问题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众多语言文字学家不仅不致力于解决这一问题,反而为国人不让他们废除汉字而耿耿于怀,甚而幸灾乐祸,他们对汉字落后论的鼓吹也达到了极致,如吕叔湘等人便断定:“电子计算机是汉字的掘墓人”。但是,让他们没想到的是,一批理工科出身的工程师很快就解决了这一难题。挨了一记重重的耳光后,语言文字学家们便都学乖了,没人再敢提“汉字落后论”了。
但是,嘴上不提并不代表他们就此不认同“汉字落后论”。可以说,目前从事汉字研究的人,骨子里都还是认同汉字落后论的。为什么呢?因为目前还没人能解决汉字难识难记问题,没人能令人信服地从学术角度去指出“汉字落后论”的错误。为此,对“五四”大师们的意见,
专业人士至今都还十分地赞赏,至今仍然深信:汉字是一种落后的过时的文字,应当想办法予以废除。例如,北大前些年还专门出版了钱玄同文集,以纪念他否定和改革汉字的丰功伟绩。
某位专业人士仅看了眼艮人写的《汉字落后论成因与错误》一文的标题,便立刻写了篇《评“汉字难识难记,但不落后”论》,且在文中指出:“艮人艮言先生承认,汉字是一种‘难识难记’的文字,但他认为汉字并不落后。”很显然,他认为艮人是一个白痴,自己要比别人聪明得多。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从骨子里认同“五四”大师们对汉字的否定性评价,早已认定汉字必然是落后过时的文字!
只是,他根本没有读过艮人的那篇文章,或者是不屑于去读吧。 事实是,艮人从未“承认汉字是一种‘难识难记’的文字”!说“汉字难识难记”的,是“五四”大师们,而不是艮人。他们这方面的言论,最具代表性的是1935年12月由蔡元培、鲁迅、郭沫若、茅盾等688位知名人士共同签名发表的《我们对于推行新文字的意见》。该文指出:“中国已经到了生死关头,我们必须教育大众组织起来解决困难。但是这教育大众的工作,一开始就遇到一个绝大的难关。这个难关就是方块汉字。方块汉字难认难写……”这说明,“汉字难识难记”是“五四”人集体作出的诊断结论,是得到一致公认的,而不是某个人或某个小群体的意见。
基于对前辈大师所应有的尊重,艮人不得不承认“汉字在现阶段存在难识难记问题”。但是,艮人认为,汉字是一种现代文字,其表意功能不逊于任何一种文字,因此它绝对不可能是一种落后的过时的文字!“难识难记”不是汉字的本质性问题,而只是一个技术性难题。如同汉字计算机输入问题一样,“难识难记”问题是可以解决的;一经解决,汉字便不再难识难记。对此,艮人表达得非常清楚,怎能说艮人“承认汉字是一种难识难记的文字”呢?
艮人始终坚信,汉字本身是没有任何问题的,有问题的是“人”,是我们没有为此付出足够的努力!如果集国人之智慧,我们必将会从根本上解决汉字难识难记问题!正是基于这一认知,近二十年来,艮人一直在着力解决这一问题,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目前虽没能力去出版,但还是情愿相信它会很快面世……
2.关于“汉字先进论”
在汉字百年论争中,赞成“汉字落后论”的激进改革派曾长期占据绝对的上风。少数富有历史责任感的人士虽也认同“汉字落后论”,但不赞成对汉字进行激进的改革,为此他们提出了一些不同的意见。20世纪80年代后,汉字计算机输入问题得到解决,同时综合国力大幅提升,汉字的国际地位也得以显著改善。为此,国人(包括相当一部分专业人士)反对进一步去改变汉字本身,并将前人质疑激进改革派的言论汇集起来,从而形成了所谓的“汉字先进论”。
“汉字先进论”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观点为:汉字是表意文字,只需识记2000多个汉字就能进行正常的阅读和写作,而英语等字母文字则需记忆几万单词才能进行正常的阅读和写作,由此得到的结论是:汉字比字母文字易识易记!
这种推论忽视了基本的语言常识,是极端有害的!道理非常简单,《新华字典》是比《牛津英语词典》薄些,但《现代汉语词典》则要厚上许多,我们怎能说汉语中的词汇比英语中的词汇少呢?
汉字中的单字,是不能拿来和英语单词相类比的,因为汉语中还存在大量由单字组成的词。汉字中的单字,仅相当于字母文字中的词根。认识单字,并不一定就能理解词意,例如众多的成语。
有些语言文字专家还经常拿专业术语来说事,肯定也是不对的。难道英语中存在一个专业术语,汉语中就变成了普通词汇吗?当然不是。例如,“纳米”一词,仅认识“纳”和“米”两个字是无法理解其词意的,必须懂得相关的专业知识才行。
“汉字落后论”的提出,使汉字遭受了百年劫难;但是,宣扬“汉字先进论”,同样不利于汉字的振兴。“汉字落后论”不能成立,并不意味着汉字就是先进的。因为,汉字目前还存在难识难记问题,还需要我们去努力解决,去振兴它。宣扬“汉字先进论”,无异于掩耳盗铃,是自欺欺人的把戏。
汉字是一种现代文字,我们可以说,汉字是与汉语最相匹配的文字,是最适合中华民族使用的文字!但我们不能说汉字是先进的文字。汉字既不比字母文字先进,也不比字母文字落后!与字母文字相比,它只是拥有自己独特的产生发展过程及规律而已,它自身强大的生命力,足以保证它能够与字母文字各领风骚,并存于世!
汉字之所以“难识难记”,是因为人们在初始识字时必须靠一笔一划地去死记硬背。其实,任何一种文字,如果缺乏造字理论的指导,其识字过程都必然是艰难的。字母文字之所以易于识记,是因为人们可借助有声语言来识记字形,即根据其造字原理来识字。如果我们能科学系统地揭示汉字产生发展的过程及规律,我们就不必去一笔一划地去死记硬背汉字的字形了,汉字也就不难识难记了。
3.关于现行简体字
目前在世的老一辈语言文字学家,有不少人都参加过建国后的简化汉字工作,对现行简体字有着无法割舍的感情。因此,他们尽己所能地去维护简体字,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部分学者着力于论证现行简体字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则缺乏基本的科学精神,危害性很大。
艮人反对废除现行简体字,因为那样去做的社会成本过大,并且我们能够从技术上较好地解决繁简体之间的对接问题。繁简之争是没有必要的,我们应着力于解决汉字难识难记问题,这才是问题的根本!如果我们能根据汉字产生发展的过程及规律来识字,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包括繁简体在内的的识字过程,岂不是更好吗?
但是,从专业角度来说,艮人认为现行简体字是存在问题的,是不科学的!其依据如下:
(1)现行简体字产生的理论依据是“汉字落后论”。百年汉字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废除汉字,以字母文字代替汉字。钱玄同在《减省现行汉字的笔画案》中提出的八种简化汉字的方法,是建国后人们简化汉字的重要依据,但是他同时也指出:“针对汉字难识难记问题,改用拼音是治本的方法,减省汉字的笔画是治标的方法。”1956年国务院正式通过的《汉字简化方案》也指出,简体字只是一种向拼音文字过渡阶段所施行的暂时性方案。在将汉字都全盘否定的情况下,我们怎么能说现行简体字是科学合理的呢?
(2)现行简体字是为了解决汉字难识难记问题而面世的,但它仍然是让人们去一笔一划地死记硬背,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汉字难识难记问题。
(3)对汉字字形进行简化,应该在遵循汉字产生发展规律的前提下进行。但是,即使是目前,专家们对汉字产生发展的规律也几乎一无所知。在未能揭示汉字产生发展规律的情况下对汉字字形进行大规模的简化,肯定会人为地破坏汉字发展的规律。
(4)汉语发展的总体趋势是由单音节的字向双音节(或多音节)的词发展,因此汉字有逐步简化的趋势。但是,这种简化主要表现为用多音节的词去替代单音节的生僻字,即汉字中常用字的数量逐渐减少。因此,汉字的简化工作,主要应是常用字的整理工作,而不是去减省笔画。
(5)历史上产生的简体字,大多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是由人们约定俗成的,因此一般都比较合乎汉字发展的规律。现行简体字,却是大规模的“人工”制品,且是在对汉字产生发展规律几乎一无所知的情形下“制造”出来的。在这一情形下,不能说它全部不合理,但至少
有一部分是不合乎汉字发展规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