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日前在沪苏渝皖等多个省市采访时发现,群体性事件不仅发生在现实世界中,在网络上同样发生。而其中的一些负面“网上群体性事件”,可以在很短时间内损害百万群众心中的党政机关形象。对此,许多地方党政干部还缺乏足够明确的认识,对网民回应不足、不及时、不充分的现象普遍存在。多位受访专家建议,应提高干部对“两个舆论场”的敏感度,认真回应多形式的群众诉求。(6月1日《瞭望》新闻周刊)
“群体性事件”在网络上同样存在,这种说法我赞同。在网络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网络世界其实就是一个缩小了的现实社会。现实社会拥有的一切事情和现象,网络世界其实都有,只不过是通过网络这种载体来反映和呈现。跟现实社会截然不同的是,网络的传播速度是呈指数级的,它可以瞬间将一个地方发生的事情快捷地传播到其它地方。当然,在这些快速传播的包罗万象的内容中,真正受广大民众关注的,范围其实很小,多是些与民众生存权利有关的全部需求和发展权利有关的普遍需求,归结起来不外乎两个字:民生。
互联网专家指出,在涉及公共权力的互联网舆论中,实际存在着两个舆论场:一是各级党和政府通过权威发布和权威解读等方式,自上而下主动释放信息而形成的“官方网络舆论场”,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是信息的主要来源,网络等新媒体只是传播载体;另一种是依靠网民自下而上的“发帖,灌水,加精,置顶”而形成的“民间网络舆论场”,“草根网民”和论坛版主是这种传播模式的主体。专家麦田认为,目前这两个舆论场从关注内容到文章写作形式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其中,“民间网络舆论场”在贪污腐败、贫富差距、行业垄断、社会保障、城乡差距等民众关心的话题上,更容易受到网民认可。
而无论跟贪污腐败、贫富差距、行业垄断还是跟社会保障、城乡差距等有关的话题,归根结底都会落脚到“民生”问题上。比如,官员贪污腐败,最终受到伤害的是民众,其与生存权与发展权的有关需求就会受到影响和伤害。再比如,贫富差距问题严重,部分贫困民众的生活就会越来越艰难,这都是民生问题。因此说,网络上那些点击率极高的“网络群体性事件”,反映出来的实质问题都跟民生话题有关,民众之所以关注它,其实是在关注与自己有关的相关权利和诉求。也因此说,积极应对民间网络舆论场中的“群体性事件”实际上就是高度重视民生问题。
遗憾的是,当前许多地方官员尤其是基层领导干部对此尚没有形成清醒的认识,总认为“民间网络舆论场”上那些事儿都跟民众生活风马牛不相及,对网民的疑问回应不足、不及时、不充分。殊不知,这种先入为主的偏执想法和做法,使得政府部门在“民间网络舆论场”中失去了展现自我的良好机会。显然,如何高度重视和处理好政府及政府官员在“民间网络舆论场”中的关系和地位,让政府的声音以老百姓更加看得懂、好理解、能接收的方式传播、彰显,已经成为互联网时代“网络护牌”的新型重点工作。
那么,到底该如何做呢?首先,各地官员尤其是基层部门领导干部一定要学会上网,重视网络,尤其是“民间网络舆论场”。在今年年初,温家宝总理在召开政府工作报告座谈会讨论过程时说:“今后各部委都这样,只要网上出了个什么东西是需要解释的,你们不用请示我,你们赶紧上网去解释,别把问题拖成一个不得了的大问题!”(3月27日《扬子晚报》、《华西都市报》等)温家宝总理在这里提出的“赶紧上网去解释”之做法,它不仅适合中央各部委官员,还适合各地政府官员,当网络上出现了“网上群体性事件”,背后的民生诉求得不到回应时,当地官员理应在第一时间为网民答疑解惑。也只有在第一时间占领互联网舆论场,并迅速发出政府的声音,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向网民作个交代,才能更好地避免误解、误会,才能更好地拉近群众与政府之间的距离和提高彼此信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