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友华 楼市进入中场深度调整期,房价提价悠着点


一、预测中国的楼市走势往往要“超越房地产市场本身”

    长期以来,关于中国的楼市走势,学术界和坊间议论较多,各种声音都有,尤其是今年一季度国家统计局有关房地产市场相关数据发布之后,“小阳春”、“触地反弹”、“回暖”之说甚嚣尘上。受楼市行情看涨鼓惑,一度冷却的土地市场重新开张,一些地方政府正紧锣密鼓酝酿加推地块,开发商更是频频提高房价,涨幅从几百元到千元不等,甚至沉寂多时的“日夜排队买房”现象在一些城市某些楼盘售楼处重现了。种种迹象似乎表明,楼市真的已经回暖,房价已经“触底反弹”。事实上,判断当前的中国楼市是否已经回暖,并不能仅仅从短期的、局部的、阶段性的“价跌量升”、“量价齐升”或“量跌价升”等市场行情的表象作简短的预测和分析,预测楼市,尤其是预测中国的楼市走势,往往要“超越了房地产市场本身”。

   回顾中国楼市的发展轨迹,不难发现,一个城市的房价的涨跌并不能完全取决于房地产市场的“供求关系”,否则,难以解释一些城市近年来不断加大了土地的供应,市场住宅存量足可消费三至五年,房价还一路飙升的问题;中国房地产市场另一种现象是价格偏离价值,甚至连国际上公认的“房价收入比”、“国际警戒线”拿到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并不适用,也不能影响到房价的一路飙升;更重要且有趣的是,当国家管理层发现中国房地产市场房价日生夜长,已与老百姓的购买力渐行渐远而不得不调控时,2004年后的几年,国家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密集出台,稳定房价的目标很明确。但奇怪的是,房价不听政策的话,房价越调越高,“调控”成了“,真是让政府爱不得、恨不得,政策出台也是轻不得、重不得。反思近年来的房地产调控政策,从中央到地方,政府对房地产市场调研从来就不充分,政策出台要么是隔靴挠痒不着边际,要么漏洞百出助长房价。炒房”演变成“内部认购”、“限小令”演变成“母子房、“限转令”演变成“阴阳合同”和“反价”。当前房地产市场上出现的“怪盘”现象、“假按揭”现象、“日夜排队买房”现象则有着外人难以猜度的隐情。毋容置疑,影响中国房地产市场因素太多,牵扯太多部门和不同阶层群体的利益,房价的涨跌受到多方利益集团博弈,正因为房地产市场参杂了太多的复杂因素,才是学术界、业内人士乃至阴阳学家错判、误判中国楼市的走势的根本原因。

 二、2009年厦门房地产市场现状及后市研判 

   “我虽然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发表不同意见的权利”。学术观点可以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案也可以不同,关键在于是否能够解决问题。医术不精误人性命,学术不良误国误民。近年来,中国房地产市场之所以乱象丛生,与理论界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上的混乱不无关系,一定程度上误导了市场,误导了管理层政策出台和解决问题的精准性。不可否认,预测楼市具有复杂性,并不是说楼市走势不可预测,解决中国楼市顽症不容易,并不是说楼市的病症不可以医治。判断房地产市场走势如何,不在于房价长跌了多少,关键是看有没有成交量,更关键的是看这种成交量能不能持续,成交量是判断房地产市场走势的核心数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9年前四个月全国房地产市场住宅销售面积达17625万㎡,同比增长17.5%;销售额达7995.92亿元,同比增长35.4%4月份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达6316万㎡,同比增长38.9%,销售额达2937亿元,同比增长63.6%。价格方面,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4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下降1.1%,3月份降幅缩小0.2个百分点;环比上涨0.4%,3月份涨幅扩大0.2个百分点。厦门20091-4月商品住宅销售量为151.42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98%20091-4月厦门市商品住宅平均价格为7155/平方米,同比下降33%。无论从全国还是厦门看,楼市已走出了一波同比“价跌量升”的行情。

    楼市的交易量“井喷”,说明政策效应开始显现。自2008927日起国家实行适时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有所下降,存贷款基准利率连续5次下调,中央及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利于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政策。楼市交易量的回升主要是2008年下半年以来冻结了半年多的刚性住房需求集中释放所致。

    然而,从厦门房地产市场交易的产品结构上看:一手房多为降价房、特价房,或者是以赠送面积等方式转化的变相特价房。这些产品的特点是价格都比较低,多数是开发企业早些时候通过协议方式取得的地块,地价较低,有比较大的让利空间。但这种产品只局限于局部楼盘,不能成为市场的主流。再看二手房交易量,创五年来新高,可以用“井喷”描述。究其因,一是近期交易环节的利好政策逐渐见效、前些年市场上投资房经过2008年一年多的硬撑趁机释放;二是从消费者角度看,这些产品部分为前两年购买但尚未入住的次新房,消费者购买后拧包便可入住,既无购买期房之风险,也能对配套设施、邻里环境有更多了解。基于以上分析,如果降价房、特价房不只局限于局部楼盘,而是能成为市场的主流产品,市场交易量则可持续,房市回暖有望。

   有关资料显示,当前楼市在售商品住宅存量主要来自20042006年的土地出让项目。而20042006年平均成交楼面地价折合到2008年底,岛内为42006100/平方米,岛外为18002300/平方米,以此为基础加上其他各项开发成本和合理利润空间,岛内外商品住宅合理售价区间应分别在800010000/平方米与40006500/平方米。2004年开始,厦门土地出让全面实行公开招拍挂,在这之前的20022003两年,据统计厦门公开出让商住用地总建筑面积为154.81万平方米,协议出让商住用地总土地面积约400万平方米,当时地价水平普遍较低。不过,20042007年市场高速发展,厦门商品住宅总销售面积高达1164万平方米,2004年之前的市场存量所剩不多,大约仅为当前市场总量的百分之十几。(从土地成本解构厦门当前房价的现实性《厦门日报》2009312日)问题在于近两年高价拿地的楼盘也会以降价房、特价房进入市场吗?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2009年厦门房地产后市将进入一个较长时间的中场深度调整期,房价犹如过山车式的前行,大涨则无以支撑。

三、房价提价悠着点

    进入4月份,厦门一些资金压力较小或销售状况好的开发商,悄然提高了楼盘售价,且涨价的楼盘数量和提价幅度均有所扩大,少则几百元多则千元。房价涨跌无论何种因素所致,都是市场正常现象,本无可厚非,利润最大化使企业经营的最高目标。但问题在于,目前大规模推动房价上涨的因素却并不存在,厦门楼市交易量的“井喷”现象只是恢复性的、短期的、局部的、阶段性的。就目前厦门的楼市,市场调整远未结束,“回暖”尚待时日,“触地反弹”难以持续。关键是楼市成交量的回暖缺乏整个宏观经济的基本面的支持,新一轮涨价之后可能接踵而来的是新一轮观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