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生哲学结课寄语:仅有“缘分”是远远不够的


 

现代人生哲学结课寄语:仅有“缘分”是远远不够的

这个世界上,人们都重视“缘分”,动辄以“我们有缘”来套近乎。“缘分”就是机遇。其实,我要告诉人们,仅有“缘分”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有缘”未必能“相识”。比如,这学期选修了我的现代人生哲学的300多个同学,我在课程一开始就跟他们说:我们是有缘分的。如今,这学期的现代人生哲学课程已接近尾声。事实证明,我跟绝大多数学生是陌生的,是“不相识”的。

 

面对大多数只得现代人生哲学之皮毛而事实上必将空手而归的学子,我以自己绘声绘色地演绎的一个“无缘对面不相识”的佛教故事作为结课寄语:同学们,你们虽然跟我学习了一个学期,但除极少数的同学之外,我们并不认识。你们绝大多数人在未来会对自己今天的疏漏和无知而悔恨,就像我们教材附录《新斯芬克斯之谜的诞生》中一首诗所预言的那样:

 

……

我仅仅骇怕你总有一天会恍然大悟,

到那时你呼唤我念我

——你将只得到你的回声!

……

 

其实啊,

 

那回声是你的也毋宁说它正是我的,

我活在当代却早已接受未来的薰蒸。

倘你感到我的爱是那样真挚那样悠远,

你请呕一腔热血出来替我滋润苍穹。

 

……

 

我给同学们讲的这个佛教故事原本是这样的:

 

唐朝的法顺大师(杜顺和尚),是华严宗的初祖,相传,他是文殊菩萨的化身。

杜顺和尚年轻的时候,跟随道珍禅师修习定法,有很多神验和异禀。有一年,唐太宗生热病,下诏向杜顺问:“朕为劳热所苦,以大师的神力何以灭除?”杜顺说:“皇上以圣德统治天下,小病何忧?但颁大赦,圣躬自安。”唐太宗听从他的建议,下诏大赦天下,病马上就好了。太宗为表彰杜顺,赐号为“帝心”。从此,杜顺和尚的圣号就闻名于天下了。

虽然杜顺和尚这么神奇和伟大,但到晚年的时候,有的弟子却不知道他的殊胜。在他晚年的时候,有一位追随他多年的弟子来向他告假,说是要到五台山去朝礼文殊菩萨的道场。杜顺听了,并不阻止,微笑着准许了他的告假,临行还赠他一首偈:

    游子漫波波,台山礼土坡;

    文殊只这是,何处觅弥陀?

 

弟子还是不能领会他的意思,便收拾行囊向五台山出发了。好不容易走到五台山下,他向一个老人问路:“我想到五台山去顶礼文殊菩萨,请您告诉我要怎么走?”

老人说:“文殊菩萨现在不在五台山,而是在终南山,高僧杜顺和尚就是呀!”

弟子听了,心头一惊:杜顺和尚不正是自己的师父吗?!我怎么瞎了眼睛?!

于是昼夜兼程赶回终南山。等他赶到终南山时,杜顺和尚已经在十一月十五日坐化了。

……

 

此正是:

 

“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天雨虽广难育无根之草,佛门虽大不度无缘之人”。

 

这个学期,也有一些让我感动的学生,可谓“有缘”又“相识”者。印象最深的,如天津海河体育俱乐部的年已74岁的岳先生(我在以前的文章中有过介绍),还有物理学院的白宇同学(这个同学不仅自己选修的周一课每次必来,而且周二课也每次必来。更为令我感动的是,他把《人的宣言》的一字一句都反复推敲)……

 

够了!

 

天涯无处不相逢,人人皆“有缘”。但,……

 

200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