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 埋 天 窗
陈绪国
刚来广州的时候,感觉此地的人怪怪的。尽管这座城市在海上丝绸之路时代已经是全国闻名的对外开放都市,尽管这里的人来自五湖四海,甚至来自五洲四洋,对于本地的经济文化和习俗总会有些冲击,当地人总有一件祖传瑰宝总是丢不掉——那就是官方粤语-广州话。
确实很怪很怪,现在都什么时代了,整个广州城大街小巷光是广州话,叽叽喳喳的。不过听久听惯了,觉得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广州方言还是蛮有意思的哩。譬如,我们的家乡话叫那里去则喊“那里课?”,叫吃饭了没有则是“乞了冇?”,像猪八戒粗声粗气的;而广州话则以“行边度?”、“食饭没?”,像七仙子文绉绉的口气。虽然两地的方言语气语调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方言的惰性。这叫江山易改,方言难移。
广州话虽然难懂,却很有意思。它保留大量的古典式语句,如“行”在古代是行走的意思,“边度”是方向的意思,“食”是吃的意思,“食饭没”是倒装句。有些人初来乍到,觉得有些话口音别扭,只能如看日文一样的猜测,猜出多少算多少。
广州方言有些听音还可以,但与人们的想象大相径庭。
广州有个专有方言叫做“拉埋天窗”,普通话拼音是lā mái tīanchuāng,广州方言拼音是lai
拉埋天窗,单听声音不一定能听懂,但写下来后,只能靠猜,相信大多数人不一定能够猜得出来。“拉埋天窗”在广州话字典里是找不到的,即使将该方言字典读个烂熟也枉然。
普通话“拉”,动词,是体力劳动的动作,如拉车,拉扯,牵拉等;拉交情,拉近乎,则引申为脑力劳动的动作;拉家带口,是形象动词,受负担、受拖累。“埋”,动词,掩,盖,掩盖。“天窗”,房顶上的窗子,面积很大的特种窗户。这种窗户,在旧社会有,现在几乎绝迹。天窗的功能,一是为了防盗,譬如一些雕楼,墙头上不开窗户,而在屋顶开窗户,比较安全。二是可以大透风,大透光,可以接雨水在家里,方便生活之需。
广州话“拉”,也是动词,体力劳动有牵,扯,拽。脑力劳动有拉话,拉家长。“埋”,动词,掩,盖,掩盖。广州话字典里找不到“天窗”一词。“天”,名词,在上头的,如天桥、天井。天井,也是古代建筑的一种,是四边盖房屋,中间留下一个空档,是为了透光、透风,透气,也可以接雨水家用。“窗”,窗户,房屋通气透光的不动产装置。这些意思,直译起来与普通话差不多。
我们已经知道普通话、广州话“拉埋天窗”都是动宾词组,直译也知道个大概。
问题在于,粤语方言区以外的地区常常用到“天窗”一词,如“打开天窗说亮话”,而“拉埋天窗”则未曾用过。
“拉埋天窗”的本义,是将窗户关起来。粗看起来,这个词组简直是老掉牙,土得掉渣。众所周知,偌大一个广州城,连同外地人一共超过1100万人,户头上超过300万户,已经找不出一个天窗出来了。按理说,它本应该早就消亡的词汇,也怪不得当地的字典、词典里找不出这种偏颇的东西。但是,当你知道其中的意思,你就会开怀大笑,就会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拉埋天窗”在广州民间广泛应用,经久不衰,是因为它与庄严的爱情挂上了钩,赋予了特定的含义。
“拉埋天窗”的引申义,就是结婚的意思。为什么这么说呢?你看,将天窗拉紧以后,就可以遮蔽风雨,可以避寒,可以阻挡毒蛇猛兽的偷袭,可以安全地过上良宵的生活。“拉埋天窗”还有天地合巹的意思,古时候,称男为天,女为地,天地合,就是钟意的夫妻合巹。合巹,就是成婚。
“妮个拉埋天窗好没?”就是一方征询一方,咱们结婚成家好吗?要是半懂不懂的人,可能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咱们打开天窗说亮话说吗?”,将“关上窗户”理解为“打开窗户”,将温情脉脉的婚姻请求理解为怒气冲冲的质问语句,完全弄颠倒了。
现实生活还真有这样的情况。T某与C某是一对中年恋人,恋爱有一年多了。T某是土生土长的广州人,虽说是个初中文化,因为从小到大受到广州本土文化的熏陶,讲起话来总也有天生文雅的一面,从语调到语言;另一个,C某是个北方来的“客家人”,虽然爱过高等教育,那也是纸上功夫,不懂粤语的文雅。T某早年丈夫去世,留下一双儿女,退了休,家有一幢楼房出租,也想老来有个伴,与离异多年的C某已经热乎到谈婚论嫁的时候。到了C家,只有他一人在家,酒酣饭饱后,当女方T某客客气气地问C某“拉埋天窗好没?”可C某回答却十分令人失望:“打开窗户说亮话?我一不欠你钱,二不欠你的情,你要我说什么?我真的不知道对你说什么!”T某一听十分不悦,气得话都说不出来了,甩开门夺荒而逃。
作者溶入广州生活,已经有整整二十个年头了。虽然是专修过汉语言文字的,至今对粤语一窍不通,不会讲,不会写,更不会其中的真谛。如果来个开卷考试,是绝对不及格。
譬如,“拉埋天窗”这个熟语,如果没有人告诉我,我的答案无非是两个。一个,打开窗户说亮话。一个,关了窗户不通风不透光会闷死人。一个好端端的褒义词,却被我折腾成乱七八糟的贬义词。你说像话不像话?
拉埋天窗,一坛百年老窖,真的很酷,很囧,韵味隽永。
字数:2149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