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一钢
周日就要高考了!这是莘莘学子苦读12年所面临的一次人生重大考试。
这是一群从小在阳光雨露里喝着蜜糖长大的孩子。社会各方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怀与呵护,而代表了社会舆情的媒体把这份爱心推到了极致:从考前指导到考后解压,从考点探营到考场乘车路线,从考生菜谱到志愿送考……是啊,他们是祖国的花朵,是未来世界的主人,我们怎能可以马虎与怠慢?
都说杭州是人间天堂,是充满温情的城市。5月19日,经杭州市政府批准,杭州市环境保护局、杭州市建设委员会、杭州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等八局(委)联合作出了关于《关于加强中高考期间环境噪声管理的通告》,并在媒体上又报道又刊登广告大张旗鼓地宣传。
“禁噪令”言之凿凿:“为确保杭州市区考生在中高考期间有一个安静的学习、考试和休息环境,防止和减少噪声污染”,从5月24日起至6月14日中高考期间,禁止建设工程进行夜间作业;禁止各类文化娱乐、餐饮等公共服务场所噪声超标排放;禁止在商业经营活动中使用高音广播喇叭或采用其他发出高噪声的方法招揽顾客……“三个禁止五个严控”,条理清晰,要求明确,同时公布了各职能部门的举报电话。
据说,政府部门非常重视,还逐级召开“禁噪”工作专题会议,部署任务,区分责任,不但辖区宣传、工地走访、告知书发放,还安排专人受理投诉,做到工地巡查与查处相结合。
似乎是印证“禁噪令”的雷厉风行,没几天,媒体报道:“杭州中高考禁噪管理开出首张万元罚单”,称“5月27日22:10,紫金港路附近一个工地仍在隆隆作响,西湖区行政执法局禁噪分队发现后,立即进行了查处。”又过了几天,媒体又报道:“去年今时夜间施工,被城管执法局查处了,却迟迟拖着不缴纳罚款。时间过去了一年,8000元罚款连带滞纳金变成了28000元。在法院的强制执行下,当事人杭州某工程集团公司今日交纳了罚款。”且不说有关单位如此高额收取滞纳金是否合法,仅就这种既闻其声又有行动的态度,着实令人感动。
然而,这样的花拳绣腿大抵只是做给外人看的,说的好听点,是一种政府的公关策略;说的难听点,那是做给上面的领导看的,以便多一分政绩。
此话怎讲?
先看看各媒体的“热线”,噪声投诉持续不断;在看看各网站论坛、帖吧,反映“噪害”的帖子接二连三。媒体不得不承认:“从市民投诉的情况来看,反映夜间施工扰民现象最为恶劣。”而那些报纸上公开的投诉电话,接线员虽然态度良好,但你反映的问题要么石沉大海,要么互相推委,总之跟没打电话一样。
工地噪声依然从深夜响到黎明,又从清晨叫到黄昏。即便是明天高考,它今天也在哪里通宵聒噪。为什么?因为那些噪声是经过审批“合法”的,没人管,也没人敢管!你投诉,那纯粹是吃饱了撑的,没时找事,自己跟自己过不去。当然,那些噪音肯定不会出现在审批大权在握的那些官员家周围。
说来倒霉,这事如果不是切身体会,我肯定也和千千万万的杭州市民一样,为着杭州市政府的善举拍手叫好,会为职能部门这样的亲民举动感动得睡不着觉(不是因为噪音)。因为家里有一个今年的高考生,还因为楼下正是“十纵十横”的政府重点工程,于是就有了当事人的幸运。
然而,在我十多天里连续给12345(市长热线电话)、12369(市环保局公开电话)、96310(城管执法局公开电话)打了N个电话之后,我的心彻底凉了。
这些电话的接线员除了态度友好地解释和记录之外,根本解决不了一丁点的问题!12345说,他们会与相关部门反映的;96310说,那是批过的,要反映找审批的环保局;12369说,其实决定权在市政府……皮球踢了一圈,你只有窝气的份!是啊,将心比心,他们不过是个普通的公务员甚至连公务员都不是,能推翻顶头上司甚至是顶头上司的上司批准了的事吗?
不甘心,再找那些“为民请命”的媒体,结果依然大同小异:“你打过‘禁噪’举报电话了吗?”“哦,我们知道了。”“我们记下了,会向有关部门反映的。”
你还要怎样?百姓永远是弱势群体,最多是某些人做秀时的一件小小道具。而那些敢于在风黑月高的深夜肆无忌惮制造噪声的,当然不是一般的主儿,手上肯定握着“特殊”的尚方宝剑!否则,像媒体报道的那几个倒霉蛋,就算仅仅超过10分钟,也只有高高兴兴地乖乖缴罚款了。媒体报道说:“在杭州市环保局12369环保热线的接线记录中看到,近期夜间投诉噪声集中在地铁、十纵十横等政府重点工程。这些工程,几乎全是获得夜间施工许可的。特别是地铁工地,可以连续获得夜间施工许可。”
你还能说什么?“现在,杭州城里究竟有多少建筑工地在同时施工?6000多个。这是杭州市建委新近提供的准确数字。地铁施工、道路整治、庭院改善……诸多建设工程,在杭州“遍地开花”,杭州就像一个“大工地”,工程如此集中施工在历史上也十分罕见。”这是《青年时报》5月19日的报道,“6000个工地,这个数字的背后,是杭州人怎样的生活状态?”记者的焦虑,更是生活在这座“天堂”城市里普通市民的焦虑。
只是,当领导们在“执政为民”的大旗下,满足于在所辖城市精力旺盛地一遍遍做秀时,是否还能骑上那些艳红的公共自行车,去到社区、去到百姓中间,听一听逆耳的意见?在把少数人的意志付诸行动前,是否还能撇开奉承与讨好,勤听政,集民意,真正想群众所想,急百姓所急,变公共权力为公民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