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万富姐”吴英的悲剧与警示意义


□黄一钢

    浙江东阳是个出大新闻的地方。2009年的春天,这个县级市一个叫“吴英”的二十多岁女子再次吸引了媒体的注意力和世人的目光。数以百计的媒体记者云集金华,奔她而来。

    4月16日,被羁押了两年多的“亿万富姐”吴英,在金华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受审。检察机关以吴英集资诈骗人民币3.89亿余元为由,指控其罪名为“集资诈骗罪”,据说涉案总金额高达14亿元人民币。

    当1981年出生的吴英梳着马尾辫在法警押解下出现在法庭被告席上时,许多当年采访过她的记者不由感慨:眼前这位面色憔悴、身材消瘦的女孩,怎么也无法与两年前那个披金戴银、富态风光的“女富豪”划上等号!

    “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国家兴亡如此,个人命运变迁也一样。抛开法律层面的争论与追究,凭着吴英精明能干,小小年纪就已积蓄起上千万家产的本领,如果不是雄心勃勃地幻想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她或许至今仍是富足吴宁(东阳城关镇)街头一个令人羡慕的普通而有知名度的女人,过着衣食无忧而风光体面的平静生活。

    然而,或许是因为东阳诞生了郭广昌、楼忠福、徐文荣等举世闻名的巨富诱惑,少不更事的吴英也企望一夜暴富,出人头地,呼风唤雨,享尽荣华富贵。于是,她脱离了自身的知识与社会根基,用在经营理发休闲屋、美容美体中心等积累起来的一点点人脉关系,借着义乌、东阳等地丰富而混乱的民间借贷,开始了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的财富神话的大胆创造。

    本来,“满招损,谦受益”,吴英如果为人低调一点、行事谨慎一些、步子放慢一拍,或许奇迹真能发生,特别在2005年~2007年那个“新兴加转轨”的时代,如果有资本运作的高手扶助,说不定也会创出一片像模像样的天地,成就东阳的又一个财富神话。但她没有听取好心人的善意提醒与劝告,行事张扬且张狂,频频约见记者亮相媒体,将自己并不光明的一举一动暴露在人们的眼皮底下,却没有足以为自己遮风挡雨的强硬后台与人脉壮胆撑腰,也没有扶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于即倒的将才辅佐,仅凭一山乡女子的柔弱之手,纵然有巾帼之勇,又如何救伊人于水火、扶累卵于危崖?梦中的阁楼不过是海市蜃楼,哗啦啦顷刻间化为乌有,消失得干净利落。2007年2月7日下午5时许,吴英在北京首都机场被公安机关抓获。2月10日,她经营的本色集团被查封。同年3月16日,吴英依法逮捕。

    在沉寂了两年多时间之后,吴英与她的“财富神话”再次成了人们的谈资。4月16日庭审时,吴英依然没有醒悟,认识到自己身陷囹圄的教训。她只是天真地说:“我不认为这些是诈骗,这只是民间借贷行为,这种行为在我们东阳很普遍。”她一再强调,案发前公司刚试营业两个多月,还没赚钱是正常的,只要自己不被抓,公司今后肯定能赚钱,借来的钱就能够还上,“这也是一种经营方法”,“我从没想过会亏损,而且我们以后还要上市的。”吴英的代理律师则为她作无罪辩护:“据我们了解,吴英借来的钱只是朋友间的民间借贷行为,并没有使用欺诈手段,也没有要非法占有的想法,而且全部都用于公司经营上了,并承诺归还。所以我们认为吴英的行为不构成集资诈骗罪,只能算民事纠纷。”

    庭审持续了一整天,法庭最后宣布择日宣判。吴英和她的代理律师或许说的都是实话,有着一定的道理。然而,时至今日,谁为民间巨额财富的蒸发负责?谁又为哪些法庭内外纷飞的眼泪埋单?结论不是再明显不过了吗?其实,吴英的命运将会如何,相信从她经营的本色集团被查封、她个人被逮捕的那个时间起就已经明了了。法院的宣判只是一个程序而已。


    以下是本人刊发在2007年2月15日《青年时报》上的文章,曾获2007年度浙江新闻奖三等奖。

 


“本色”神话破灭的警示意义在哪里

 

  ●做记者的一定要客观、冷静、公平、公正,不要讲过头话;不能“势利眼”;不要着眼于“一夜暴富”,应当写创业、创新。

  ●通过“吴英事件”,政府真正应该做的是,给民营企业贷款与民间资金尽快找到市场化的出口,这才是杜绝后患的治本之道。

 

  一夜暴富,一朝解体。在风起云涌的浙江经济面前,没有哪一个人物和事件像“东阳富姐”吴英和她的本色集团这样充满了“神话”色彩和戏剧色彩。

  那么,在“神话”诞生和轰然坍塌之间,有些什么样的教训需要总结,又有些什么样的问题值得反思?昨日,时报记者约请了各方面的专家和学者,就此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剖析。

  媒体该如何报道“神话”?

  从有据可查的媒体报道来看,吴英的最初亮相是在去年8月初,她的丈夫周红波带着几个人到磐安为贫困大学生送了50万元学费,但影响并不大。形成巨大声势的是在差不多两个月之后,杭州一家媒体以三个版的篇幅报道“东阳女演绎暴富神话”。随后,杭州另一家媒体也以两个整版加头版导读的方式,推出长篇报道《亿万财富是怎样炼成的》。紧接着,上海一家媒体也以三个版的篇幅再次炒作吴英的“暴富神话”。正是媒体的连篇累牍、明显带着歌功颂德成分的炒作,把吴英推上了前台,赢得了免费广告,也为她日后更大规模地演绎“暴富神话”铺上了更为炫目的虹桥。

  然而,仅仅流传了半年之久,这个“神话”便在今年2月10日正式宣告结束———当日下午4点30分左右,本色集团在浙江东阳的所有门店,全部被东阳警方控制。当晚,东阳市政府发布公告,宣布吴英已被当地公安机关刑事拘留,理由是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本色集团也同时被立案调查,与本色有关的债权债务,将从11日开始登记。

  “‘亿万富姐’的头衔简直就是媒体炒作出来的!”东阳一位政府官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这样抱怨。据报道,这位官员分析认为,吴英高调出现后,媒体虽然也提出过零星的质疑,但更多的则是不切实际的吹捧,吴英后来也坦言,“媒体的炒作让‘本色’成立不到半年时间就全国有名,这种不用广告费的宣传效益何乐而不为呢?”同时,媒体的炒作迷惑了不少放贷者的双眼,他们中很多人之前并不知道“本色”的实力,媒体爆炒之后,他们才敢将大量资金借给吴英。一名前去东阳登记的放贷者告诉媒体记者,如果不是看了报道的话,他是绝对不会借钱给她的,“因为她是亿万富姐,公司实力大,当时没有担心收不回投放的资金。”

  翻阅这些过期了的媒体报道,我们发现有一个惊人的巧合:就在吴英高调向磐安贫困学子捐款的第三天开始的两个余月时间内,吴英完成了15项公司及分公司设立登记、备案事项,此后注册成立浙江本色集团。而所谓的“一个全新的商业模式”家居市场、建材市场和本色概念酒店,也是伴随着媒体的狂轰滥炸而推入人们的视野的。就是最后在媒体的质疑声中,吴英几次主动约见记者,表面看似乎是为了澄清“清白”,实际上无法避免在银行收回短期贷款后想通过媒体的力量再次揽存的嫌疑。事实上,时报记者的采访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这一点:就在吴英被拘留前仍不断有巨额资金汇入“本色”账户。

  曾经报道过吴英捐款“善举”的一位资深记者昨天在接受时报记者采访时称,作为记者一定得有分析、认识问题的能力,不能“见钱眼开”,笔随“财富”走。当时,他应邀去报道捐款“善举”时已听到过“神话”,但他没有写“神话”本身,只是发了个小小的简讯。后来,看到一些媒体大肆炒作“神话”了,他又在自己的博客上写了一篇泼冷水的文章《给富姐吴英泼一大桶钱江源头冷水》:“我以为,现在不是吴英用钱砸晕了社会,而是我们有些晕头转向的记者用自己的文字砸晕了社会。”现在看来,这个预言说中了。

  这位记者说,当初媒体把人吹到了天上,害人不浅。现在有的媒体的报道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道听途说、捕风捉影、添油加醋,大有“痛打落水狗”的架势,不客观、不冷静,很不好。做记者的一定要客观、冷静、公平、公正,不要讲过头话;不能“势利眼”;不要着眼于“一夜暴富”,应当写创业、创新。

  浙江大学新闻学教授沈爱国说起“吴英事件”十分感慨:当初许多媒体单纯为了博取眼球,没有深入调查、核实,就不惜版面狂轰滥炸,不理性,心态浮躁;现在又是一种看客心理,幸灾乐祸、落井下石、推波助澜,而没有从市场经济建设的高度对这一事件作深入分析,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媒体应该有导向意识,有社会责任感!”沈爱国说。

  “吴英事件”对规范金融秩序的提醒

  在“神话”破灭之前,吴英的“财富”充满了神秘色彩。数月以来,媒体和公众对于其巨额财富的来源充满了各种幻想,同时对其投资多元化的资本运作能力充满了感叹。就在半个月前,吴英在主动约见记者时,还信誓旦旦地强调“我的钱都是干净的”。

  据了解,在吴英导演的这出戏里,上当受骗的人很多都是有钱人,其中不乏富翁,那么,他们为什么会轻易上当呢?难道仅仅是吴英玩了“高额回报作诱进行集资”的陈旧骗术?

  对“吴英事件”,法律现在虽没有给予盖棺论定,但对整个社会的棒喝警示作用是深远的。时评人张敬伟认为,吴英的财富神话是违反法律原则的。在实行市场经济的今天,作为新兴有产者的财富不应该是晦涩神秘的,而应该是透明公开的。尴尬的是,对于吴英财富的由来,竟然隐形为游离于公权和金融监控之外的盲点,这是不正常的现象。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浙江省国际金融学会会长、博导金雪军教授认为,:第一,“吴英事件”说明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资金问题非常受关注,一旦出问题,不仅仅影响一个人一个家庭,涉及面非常广,必须高度重视。第二,从这件事中可以看出,客观上企业对资金的需求量很大,但缺少有效畅通的渠道,正常的银行贷款十分困难;另一方面,老百姓手里的钱多起来后,迫切需要解决投资理财的渠道问题。第三,金融监管需要进一步加强。应该让公众非常清楚地知道,哪些是合法的渠道,哪些是非法的渠道,所以迫切需要有关部门做两件事:一是监管的制度建设,应该在法律上有一些可操作性的、具体的、细致的制度和规则;二是广泛宣传法律法规,让中小企业知道怎么样融资、筹款是合法的,让更多老百姓识别和把握国家的金融投资政策和法规。第四,政府部门应该认真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活动的管理问题。既要活跃金融,创新和研发金融产品,又要让社会公众树立起金融风险意识,加强防范,社会要有预警体系。包括金融从业人员在推销新产品时,在说明客观优点的同时,要告诉客户潜在的风险,使公众在投资理财上降低这种风险。

  南方都市报社论说,吴英张扬两年不到就受到法律追究,除了说明那种靠原始资本游戏的富豪生存路径不再之外,也说明江浙地下金融市场十分庞大。如果因为吴英事件,政府堵上了浙江等地地下金融市场的大门,那么吴英个人的不幸将衍变为对东南沿海市场经济的沉重打击。有藏富于民的传统与市场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地下金融素来十分发达,有效地解决了国有金融机构对民营中小企业贷款不足的难题,甚至可以说是江浙市场经济的引擎。据2005年末中央财经大学课题组的抽查数据,中国地下信贷规模已接近8000亿元,地下融资规模占正规途径融资规模比重达28.07%。货币如水,择地而生,堵不如疏。通过“吴英事件”,政府真正应该做的是,给民营企业贷款与民间资金尽快找到市场化的出口,这才是杜绝后患的治本之道。


    文章见报后,引起社会热烈反响。浙江省新闻出版局《报刊审读与管理》专门发表阅评《这样的反思很有必要——读青年时报关于“吴英事件”的一篇专稿》对本人文章《“本色”神话破灭的警示意义在哪里》予以肯定。


这样的反思很有必要

——读青年时报关于“吴英事件”的一篇专稿


    最近发生的东阳“吴英事件”,引起了省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已发表了不少相关的报道与评论。2月15日青年时报“浙江焦点”专版刊登的《“本色”神话破灭的警示意义在哪里》,约请各方面的专家学者一起认真剖析了“吴英事件”,并且反思了媒体在报道“吴英事件”中的经验教训。

    所谓“吴英事件”,是指东阳年轻女子吴英在很短时间内成为“亿万富姐”,当上了号称拥有数十亿资本的本色控股集团的董事长。2月10日却被东阳市公安机关以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而予以刑事拘留,“本色”集团总部及所属店铺也被警方控制,停业核查。仅仅半年时间,这个流传全国的“暴富神话”就宣告破灭。

    时报记者在文章中引用了东阳市一位政府官员说的一句话:“‘亿万富姐’的头衔简直是媒体炒作出来的”。这句话可能不够全面,因为吴英自己是要对制造神话负责的。然而,回顾一下对吴英的宣传报道,我们的一些媒体是有教训可以吸取的。吴英的最初亮相是去年8月初,但影响不大,形成巨大宣传声势的是在两个月后,有一家报纸以3个版的篇幅报道“东阳女演绎暴富神话”。不久,另一家报纸也以两个整版推出长篇报道《亿万富姐是怎样炼成的》。省里一家期刊和外地一家报纸也以很大篇幅炒作了吴英的暴富神话。正如吴英自己所说:“媒体的炒作让‘本色’成立不到半年时间就在全国有名,这种不用广告费的宣传效益何乐而不为呢?”这种现象难道不值得引起一些媒体的反思吗?

    值得注意的是,在吴英被公安机关刑拘以后,有的媒体道听途说,添油加醋,又出现了一次宣传报道高潮,大有痛打落水狗的架势,这也是不客观、不冷静的。因为吴英现在是被刑拘,只是一个犯罪嫌疑人,她的案件很复杂,还在调查处理当中,媒体的报道要慎重为好,不宜过多炒作。浙江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沈爱国对此十分感慨:当初许多媒体单纯为了博取眼球,没有深入调查、核实,就不惜版面狂轰滥炸,不理性,心态浮躁;现在又是一种看客心理,幸灾乐祸,推波助澜,而没有从市场经济建设的高度对这一事件作深入分析,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他最后归结为:“媒体应有导向意识,有社会责任感。”这是很中肯的意见。

    当然,我省也有新闻媒体对“吴英事件”一直采取客观、冷静态度的。如在一些媒体热炒吴英暴富神话的时候,杭州一家都市类报纸就对此提出过质疑,迫使吴英赶到杭州来约见记者,表明说“她的钱是干净的”,作为省委机关报的浙江日报,对“吴英事件”从来没炒作过。
 
来源:浙江省新闻出版局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