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样的高考
6月7日和8日,是全国高考的日子,这对于考生和家长都是一种考验,简直是一种炼狱,每年都有家长和孩子晕倒现场的报道,而今年的北京气温适合,老天爷给足了大家面子。
早晨打车时,广播一直在讲由于高考不少路段限行,又不让鸣笛等等,都体现了对于考生和家长的关爱。这些都让我仿佛回到了1985年,我参加全国高考的日子。虽然我认为鸣笛与否与孩子的成绩没有什么关系,但深深感动于大家给予孩子们的关心。
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时代已经过去了,2009年北京的高考入学率已经到了79.5%,几乎每个考生都能有学上了。但孩子是父母的未来,他们承担着改变家庭命运的责任,也是父母实现自己梦想的途径之一,要知道有不少父母当年可能由于招生数量或者是家庭条件的限制,没有考大学而充满了遗憾。
高考青春祭
每年这个时候,都是大家神经紧绷的时候,过了这两天考生和家长们将经受另一番考验,就是等待“宣判”—成绩的公布和录取通知书的发放。
翻看一下老黄历,我认为等待分数的时候是最紧张的。大概1990年,青年报的一篇《高考青春祭》永远写进了我的记忆,它讲了大家在等分数时的焦虑,印象非常深的是一个考生在经过四合院门槛时骨折了,而这个门槛他走了有十几年了,可见其精神紧张几乎到了恍惚的地步。
北京今年有十万名考生,就是十万个家庭,就是百万人左右在经受这种的考验,想来这也算是孩子成人的一种仪式吧。
高考这个门槛无论跨过没有,只要是参加过高考的人都会对高考留下深刻印象,成则是金榜题名,不成则是名落孙山,虽然不再一考定终身,但仍然足够深刻。
不一样的高考
与经济危机相关,今年的高考有了较大程度的分流。
分析起来有两种原因,一种是被国外的学校招走,当然有的是学生成绩优秀,有的则是家里财务情况优秀;另外就是看到了包括上海在内仍有大量2008年的毕业生没有就业,参加高考的积极性有所减弱,这种情况让人看了不免心中充满了忧虑和难过。几乎每一个孩子都充注了家长的大量心血,同时孩子也付出了大量努力,在高考面前放弃是一种莫大的遗憾。
不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本来是一件好事,表明了社会选择的多元,但由于对于通过之后的结果不再看好,放弃高考就不是好事了。
尽管考试只考核了智商的大致情况,而在未来社会中需要的是情商加智商,而情商的成分占比更大,但毕竟智商是不可或缺的,在没有更好的办法之前,高考仍然是一种有效的手段。
期待能够给孩子们更多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也期待孩子们在大学之后能够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快速成长,这是社会和家庭的双重福音。
祝福仍在焦虑中的考生和家长,祝福他们能够顺利通过高考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