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牌招生网站忽悠考生 多数高校均被克隆


高校网站被冒牌,北大、清华等全国数百所高校招生地址均在湖北武汉,日前,一冒牌高校招生网站在网络上明目张胆地进行各高校的“自主招生”。近日,该非法招生网站被有关部门关闭。记者调查发现,高考即将进入录取阶段,各种欺诈招生将进入猖獗期,专家提醒,高考招生期间,考生及家长要谨防招生诈骗。

冒牌招生网站忽悠考生  多数高校均被克隆

 

本报记者 郑祖伟

主题报道

北大等网站被冒牌

“明明是北京大学的招生网站,联系地址却在湖北省武汉。”6月5日上午9点40分,湖北省武汉体育学院的姜老师上网为即将参加高考的女儿查询高考信息时,偶然发现,在一个名为“问老师”的网站里,竟然可以查询到全国所有省市高校的招生信息,而招生联系人的地址均位于武汉市洪山区,该网站显示,这些高校的招生负责人均为“李老师,”上面还留有一个座机号码和一个手机号码。

10点05分,记者接到姜老师提供的信息后,点击该教师提供的网址,显示的页面是一个名为“问老师”的网站,链接了全国所有高校,版式都一模一样。记者点击北京大学,弹出北京大学在线招生的网页,上面全是北大招生的新闻。

但网页的左下角“联系我们”一栏,地址却是武汉市洪山区珞狮南路马房山洪山教委科技大楼,但记者联系姜老师后发现,该地并没有这家公司。

武汉体育学院招生办老师告诉记者,该网站设置了很多招生报名的栏目,不知情的学生输入个人信息后,很容易被他们利用。

虚假招生网站被关闭

6月5日中午1点,通过网页上的电话信息,记者以考生家属的身份联系上其负责人,他在电话中说:“我们有计划外招生的指标,能让考生进名校读书。”该负责人表示,“这些名额都是学校预留的自主招生的名额,因此,全是正规的,对此考生可以放心。”

记者向该负责人询问具体价格时,该负责人说:“目前高考分数还没有出来,考生可预交几百元的预收款,等分数出来后进行报考,如果交了预收款,到时候还可以有一定的优惠。”该负责人信誓旦旦地向记者表示:“我们走的是自主招生渠道,全部诚信经营,完全为考生着想。”

随后,记者表明身份后,该负责人立即挂了电话,随后,该电话处于关机状态,记者拨打网页上的座机号码,也无法接通。

5日上午10点半,姜老师将信息报告给了湖北省教育厅相关部门。下午4点,记者再次打开“问老师”网站,发现上面学校的招生信息以及全部删除。6月8日,记者发现,该网站已被有关部门查处,网页无法显示。

“这个网站刚出来就被发现了,应该还没有造成损失,这种欺骗考生的行为应该得到严厉的惩罚。”姜老师说。

“这个网站均为私人所建,未到湖北省教育厅进行审批和备案,同时以营利为目的,打着招生的名号发布虚假招生信息,这种行为已经发现肯定会严格查处。”姜老师在举报后,湖北省教育厅有关负责人解释说。

虚假网站招生日益猖獗

高校招生网站除被冒牌外,一些不法分子还利用高校的网站进行盗骗用户信息、传播电脑病毒等。

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6月4日发布公告,仅6月4日当天,就有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天津财经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东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南石油大学、苏州大学等11所国内知名高校网站遭遇挂马。浏览这些网站的用户如果电脑中存在漏洞,就很可能会被植入恶意木马,从而面临信息数据、虚拟财产被盗的威胁。

网络安全专家表示,利用网络热点事件传播木马、病毒是商业黑客惯用的伎俩。由于09年高考招生再次成为许多考生和家长关注的焦点,很多考生都通过网络查询报考学校及报考专业信息,通过其官方网站了解该校的招生计划,这让众多高校网站的访问流量也持续攀升。

无独有偶,记者发现,两年前,北京吉利大学也饱受了被冒牌之苦,“当时使用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将搜索关键词定为‘北京吉利大学’或‘吉利大学招生’的字样,都可以搜索到大量的虚假信息。”吉利大学招生办一工作人员介绍,“这些招生信息或者图片都是原封不动的采用吉利大学专用网站的信息,但是在末尾会附加一条非吉利大学的网上报名的点击栏,同时会向报考的学生索要40到200元不等的报名费。”

网上查询谨防上当

“高考临近,各类招生骗子又开始频繁露头!”北京师范大学招生办公室的王老师提醒广大考生,不要轻信这些可疑网站上的信息,她建议考生及家长上网查询信息时要多留个心眼,谨防上当受骗。

王老师分析,招生诈骗主要有三种手段:冒用名牌大学的继续教育学院、网络教育学院、自考助学班的名义违法招生,甚至虚构根本不存在的外地学校进行诈骗;利用网络诈骗,在互联网上设立虚假招生网站,声称可代办入学,让考生取得正规学籍、文凭,骗取考生及家长的钱财;利用短信诈骗,骗子在高校招生期间,通过发送手机短信,编造考生已被录取的信息进行诈骗。

“考生和家长对于招生工作不了解,缺乏相应的知识积累,在面对铺天盖地的信息时没有正确判断的能力,一些不法分子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抓住了考生和家长这些弱点,进行各种招生欺骗行为。”王老师分析这是造成非法招生、虚假网站屡禁不止的原因。

国家互联网中心提醒考生提高安全意识,在上网的时候应该采取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不要轻易打开一些不明的链接和一些位置程序,另一方面各院校做好网站服务器的安全检查,重点对涉及高考生招生相关的内外网的信息系统进行安全的防护和加固,避免因网络系统的问题影响招生工作。

河北省三平律师事务所赵虎律师表示,网络欺诈具有隐秘性、广泛性和难以追查性,这就决定了其不可能立刻消失。利用假冒网站骗取考生钱财及利用不法手段窃取招生信息的不法分子已经触犯了法律相关规定。赵虎律师建议,当学校的利益受到侵害时,当考生发现自己上当受骗时,一定要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同时向公安局网络监督处举报非法网站。

 

专家提醒

三招可辨别“李鬼”网站

记者采访了解到,冒牌网站的真假很容易辨认,而一些打“擦边球”的招生网站确并不好辨认,“比如一些民办学校的招生简章,审批的时候办学层次什么都说得清清楚楚,但到了网站上就开始模糊,这一类的模糊甚至虚假信息,就会给考生带来很不利的影响。”北京师范大学招生办王老师说。

虽然某些院校的网站很有迷惑性,高考志愿填报专家韩旭为考生开了三招,掌握了这三招,考生及家长基本上就可以避免上当。一是了解当年的权威招生信息。每年的招生信息,省市招考部门都会在网站上“挂”出来,考生要仔细研究,如果遇到学校的宣传与政策不一致时,就要考虑学校的可信性了;二是每年在招生的高校信息,各省市考试院都会以《志愿填报指南》或《高考指南》等形式出书,如果发的书里没有的学校,却在网站上大肆宣扬各种招生政策,那也要多加留意;三是遇到把握不准的学校,要多向招生权威部门咨询,或者登录权威招生部门的网站查询相关信息。

“而一些所谓的自主招生或计划外招生中、介机构招生、交钱就可以上大学的事情出现的,以这些名义招生,基本可以断定是招生陷阱。”韩旭提醒考生及家长切莫上当受骗,“希望广大考生和家长知晓招生政策规定,不要相信违规承诺录取,避免蒙受不必要的损失。”

 

 

温馨提示

招生骗局面面观

历年来,每到高考招生时期,就有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家长“望子成龙”的急切心理,布下高招陷阱,骗取家长钱财的同时也延误了孩子的前途。当考生和家长遇到以下情况时,要提高警惕,切勿让不法分子钻了孔子。

1、冒充高校人员

不法分子冒充国家正规高校招生工作人员,声称可以帮助未达线者取得本校录取名额,收取一定的好处费。

2、混淆教育形式

招生骗子有意混淆网络教育、成人教育、自学考试助学辅导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区别。

3、内部指标名额

招生骗子伪造文件、私刻印章,设立报名处和咨询电话,假冒高校招生人员,谎称手中掌握有某某高校“内部指标”、“机动计划”、定向招生计划等,要家长先付定金,然后就逃之夭夭。

4、低分高录

招生骗子自称是高校或省招办某领导的熟人、亲戚,声称自己有办法让达到二本分数线的考生录取到一本院校,让达到专科分数线的录取到本科院校,或者从普通专业调到热门专业,从而骗取家长的钱财。

5、自主招生名额

不法分子声称有某些高校自主招生名额,可以帮助落榜生取得录取名额,收取手续费达成敛财的目的。

6、虚假招生网站

犯罪分子在网上设立虚假招生网站,声称可以代办入学,让考生取得正规学籍、文凭。

7、华侨生身份

不法分子声称可以通过关系办理在外国学习档案、长期居留证、出入境证明等资料,将考生身份转为华侨生,然后利用国家对华侨生特殊的招收政策进入名校。

8、军校地方生名额

不法分子编造有军校的地方指标,甚至伪造印章和部队证件,欺骗家长的钱财。

9、独立学院违规招生

前些年,少数高校独立学院游离于招生体制之外,未经批准超计划招生,受到了查处。但一些不法分子借机说事,四处行骗,向家长收取高额信息费。

10、冒牌高校招生

招生骗子有目的地租用高校校舍、校外学生公寓(社会公寓),打着高校的旗号进行招生诈骗。考生来校报到时,表面上和学校正规录取的学生一样,等交完高额费用后,招生骗子便携款逃跑。

11、定向招生计划

一些骗子吹嘘可以搞到定向招生计划,只要出“定向费”就可录取。实际上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早就规定地方所属高等学校一般不再安排定向招生,而且定向招生人数、降分幅度也有严格限制,并不得收取“定向费”。

12、利用查询录取信息时间差

骗子了解录取情况,把正常投档录取说成是自己找关系和朋友花钱疏通关系录取,以此向家长索取钱财。

13、招生中介虚假招生

招生中介替一些不具备招生资格的院校进行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