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是书香能致远,阅读之乐乐无穷


最是书香能致远,阅读之乐乐无穷

 

 

“如果一个孩子热爱读书,那么他会从书籍中得到心灵的慰藉,从书籍中寻找生活的榜样,从书籍中去净化自己的心灵,书中的人物往往就成为他生活的旗帜,书中的道理往往就成为他人生的坐标,图书也就会成为他心中永恒的家园。”

-----苏州大学教授、苏州市副市长朱永新

阅读是积累的基础,厚积才能博发。《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图书馆,作为当今人们提升精神食粮的一个重要阵地,在开放的语文教育体系中,特别是在学校教育中,正逐步成为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被越来越多的老师和学生所青睐。那么,作为教师,如何充分发挥图书馆这一“没有围墙的大学”功能,引导学生置身其中,快乐阅读呢?

一、激发兴趣,在阅读中实现学生“当家作主”

   “兴趣是开启儿童心灵的钥匙”。只有让学生产生阅读的内部动力,才能开发心智,主动去了解、研究,在了解和研究的过程中,渐渐培养学习的持久性,提高自学能力。特别是对于那些低年级的学生,教师更应该成功地激发他们的阅读动机,把他们真正推到学习的主体位置,让他们自觉主动地走进图书馆,实现学生的“当家作主”。

 1、与书为友,读中引趣

过去,我们往往对课外阅读控制过严,生怕学生读坏书,走歪路,过多地强调统一性、目的性,混淆了课内外阅读的界限,挫伤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记得刚开始时,我也千方百计地想了好多引导学生阅读的“点子”,如每天让学生做点摘抄,每天腾出点时间让学生阅读作文书籍,每天让学生听写一段话,自认为会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可事与愿违。我不得不反思,原来作为执教者,我把自己放在大人的高度,想当然地运用“大人们”的教法和学法去教孩子。其实,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学生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则越好。学会阅读的最好的方法就是广泛地阅读。图书馆,作为一个主渠道,我们应充分发挥它的育人功能,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阅读环境,让学生乐此不疲地走进书海,完全按照个人的兴趣爱好,自主挑选,自由阅读。于是,我每周安排了一节语文课外阅读课,让学生在图书馆里自由阅读。此外,为了更好地激发孩子们的读书热情,我还特意在教室四周的墙壁上张贴了关于阅读的名人名言;开辟了《阅读园地》,贴了孩子们的读书心得,挂着他们从图书中摘抄来的美文佳句。与书为友,激发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真正实现了自主阅读,快乐阅读。

2、适当引导,春暖花开

当前,文化事业的发展,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阅读空间。同时,我们也看到,五花八门、形形色色的图书充塞市场,难免鱼龙混杂。所以,我们一方面要鼓励学生主动阅读,另一方面也要适度地、正确地引导学生,避免阅读的盲目性。因此,在指导学生阅读的同时,我还有意识地选讲一些有趣故事。如,闻一多“醉书”、袁枚是把书当饭吃的故事等。在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之时,教师则戛然而止,引导他们自己去图书馆读读他们的故事,读读他们的名著。给学生一把阅读的钥匙,帮他们打开了阅读的大门。

二、掌握方法,引导学生享受读书之乐

人人都有阅读的需要,阅读是我们抵达知识和想象世界的梯子。面对同一对象,角度不同就会产生横看成岭侧成峰的结果。只有尊重学生自己的阅读体验,课外读物才是鲜活的,有个性的;只有尊重学生自己的阅读体验,课外读物才可能成为孩子生命的一部分。

(一)就地取材,推荐读物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要想学好语文,只读课本不成,必须多读课外阅读材料,积累语言,扩大知识面,提高认识。

这里所说的阅读材料是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阅读材料,这些阅读材料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课文,体现课内阅读教学的示范性和阅读要求。图书馆,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信息窗口,教育教学文献资料收藏、整理、传播和利用的中心,将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比如有些课文是根据原作改编或节选的,教师就可以在学生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把图书馆内的原作推荐给学生。这时学生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之上,再读原作便会十分感兴趣。记得在学完《海轮.凯勒》之后,我向学生推荐了海轮.凯勒的相关书籍,这一举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欲望。一个中午,班里便有不少学生从图书馆里借来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之类的书籍。学生之间争相传阅,一时间班级里兴起了读海轮.凯勒著作的热潮。这是学生是从心底里被激发起来的读书愿望,他们的求知欲在阅读过程中得到了满足。而对于那些常识性的课文,我在教学过程中则推荐学生去阅读相关的知识,以有益于学生开拓视野,激发阅读兴趣。如学了《冬眠》之后,我就引领学生在课外去阅读,如《动物是如何冬眠的》《十万个为什么》等相关材料。尤其是对高年级学生而言,教师采用的荐读式方法,即在课内把与课文有关的好书推荐给学生,让大家在课外阅读,更使学生感受到了读书之乐乐其中了。他们不光从书中欣赏到了好词佳句,精彩的段落,学到了布局谋篇的方法,更重要从中感悟到了读书的益处,明白了做人的道理,

(二)开展活动,收获快乐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学生利用学校图书馆这一主渠道,在大量的课外阅读中,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掌握了许多的精妙词句,他们就非常渴望自己的努力得到别人肯定。因此,教师应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及时开展课外阅读活动,给学生提供尽量多的机会让他们展示“才华”,让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去图书馆参与课外阅读。

如:1)每周安排一次语文活动课,让它成为学生们表演的舞台。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比如“词句接力赛”、“美文欣赏会”、“朗诵擂台赛”、“优秀日记选读”等。2)在班上的学习园地、黑板报中,专门开辟了“读书”专栏,介绍读书方法,诗文欣赏。3)每位学生备有一本“采蜜集”,指导学生把在图书馆里课外阅读到的好词佳句妙段、百科知识等摘抄上去,定期交流学习。4)手抄报交流,把“优美词句共赏析”作为手抄报的内容。如此一来,学生在细细的品味中,既回顾着自己的成长足迹,也感受到了成功的快乐。事实证明,孩子们在阅读的路上快乐着,也在不断地收获着。

书海浩如烟海,内容意趣盎然。给孩子们施展的平台,倾吐读书之乐,畅叙情节之趣,抒发心灵之悟,放飞“快乐体验”的愉悦心情,何愁无乐?

三、养成习惯,引领学生感受成长之乐

什么是“习惯”?字典上说,习惯就是长期重复地做,逐渐养成的不自觉的活动。好习惯是我们平时每天每时每刻播种“好行为”结出的“果实”。

古人云:“积学以储宝”。阅读是一个采集零琼碎玉,使之日积月累,变成自己聚宝盆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收其效于朝夕。在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指导中,学生良好的语文课外阅读习惯的养成,不可能一蹴而就,要重视抓好开端,由易到难,逐步养成。首先,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向他们提出不同的阅读要求,做到有计划地循序渐进。其次,教师一旦提出某种要求,就必须坚定不移,不允许有一次违反,不允许学生有一次后退。通过一定的“强制”,使学生达到“知行合一”。尤其是在个别学生身上表现出不良倾向的时候,更须严格要求,毫不放松。再次,教师要坚持以正面引导为主,特别要留心去发现学生中由于好的课外阅读行为而取得好的效果的典型,给予积极的正确的评价,让个别学生的成功成为良性的刺激,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良好的语文课外阅读习惯的形成。

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是陪伴一个人一生的工作。多少次,我为自己一时兴起却无法坚持而惭愧不已;多少次,我对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同事学者而钦佩不已;多少次,我为自己的底气不足却又无法摆脱现状而懊恼不已……最是书香能致远,读书之乐乐无穷。图书馆,作为我们读书的一个好去处,它让我们走进了阅读的世界,享受着阅读的快乐。让我,让我们和我们的孩子们走近它,一起捧起书,一起重视阅读,一起畅游书海世界,为我们的生命打下亮丽的精神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