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总是跟不上潮流,譬如说很多热播的电视剧我几乎都是不看的,等大家一番热论后,无人再关注了,我才不合时宜地找来碟子或下载下来,一通看完,写点心得。《恰同学少年》和《南京,南京》就是这么看的。
不过得先说说早就看过的《奋斗》这个片子,演员们都演得不错,皇城根儿下的一群纨绔子弟的美丽人生也的确吸引人,让人艳羡,却无法让人奋斗,为什么?年轻人(包括我在内)非常爱看,为什么?除了帅哥美女的号召力之外,也就是为了满足一下自己的幻想吧——富爸爸、好工作、高收入、夜生活。幻想总归是幻想,《奋斗》中哪个主人公能成为我奋斗的榜样呢?将当代迷茫的一代青年之现实困境放在阔少靓女们身上解决,这还是困境吗?这种解决办法真是滑天下之大稽,只能给青年们一场春秋大梦。
而《恰同学少年》才是真正催人奋进的青春偶像剧。无论毛泽东之大气磅礴,蔡和森之沉稳练达,还是肖子升之才气冲天;无论陶斯咏之木秀于林,向警予之巾帼气概,还是杨开慧之乐观聪敏,哪一个不是你我学习之楷模?剧中青年学生志存高远,心忧天下,不求小我之利,但求民族振兴。心胸坦荡,斗志昂扬,自觉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这才是中国之少年!何谓青年,国家之希望也,试问今日之青年,谁还在为国家的希望和未来而心忧?
《南京,南京》像是一声呐喊,让我想起了“华北危急,中华危急!”两个小时的片子的结尾,我分明看到小豆子逃生后的笑脸上写满了无边的痛苦和仇恨。有人说,南京市民的怯懦和涣散被无限地放大了,角川军官的人性之善被无限放大了,这两者之鲜明对比美化了侵略者,丑化了中国人。但是我承认这种对比没有引起我太多的关注,我的感情被日军之残暴、难民之绝望而占据,我看到战争扭曲了所有人的心理,恐惧笼罩着废墟中的南京城,抗争的人被杀了,无力抗争的人也被杀了,男人被射杀、被活埋、被烧死,女性被抢掠、被摧残,活着比死更艰难。废墟的巷战中射出的是中国人的反抗,笼罩在恐惧中的难民营里还能看到勇敢,在用女性换取安全的耻辱中走出来的是责任和牺牲精神。(只是这种悲壮为什么总发生在我国人的身上?)
历史是不太可信的,因为有多少见证人就有多少不同的历史记忆,更何况见证人总会绝迹,更何况总有人为着某种目的在演义历史、扭曲历史。历史的客观存在需要被不断展现才能不被忘记,不被异化。
《南京,南京》所展示的国难之惨重更让我看重“恰同学少年”的责无旁贷和伟大志向。当代中国没有危机吗?为什么我们青年人的人生日程表中只剩下考试、恋爱、工作、挣钱、买房买车、旅游享受,唯独没有了“天下兴亡,我的责任”,没有了鸿鹄之志、远大抱负?我们真的妄自菲薄、无足轻重如一片浮萍、一粒原子吗?
青年与国家
评论
7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