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监管重点会有哪些新方向
在全流通时代,资本市场的利益机制、市场主体的行为导向与股改前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股东财富直接与公司股价正相关,大股东可能会以持有流通股票为契机,通过虚假信息披露来操纵股价、进行内幕交易,其交易动机趋于多元化,违规操作的手法也更加复杂多样。全流通时代企业整体上市和大股东资产注入行为逐渐增多,这可能会衍生出一些问题。国有股权的转让会更加频繁,交易方式也会更加多样。关联交易不会因股份流通性质的变化而消失,其本身也会出现性质、形式和手段上的变化。上市公司被并购接管的可能性增大,高管一方面会更勤勉尽责以免被“炒鱿鱼”,另一方面则会为其被替换提供保障,如设置“金降落伞”等条款。而股权激励改变了高管的利益构成,高管有动机以某种方式影响公司股价。对于全流通市场出现的这些新情况新问题,监管部门的监管重点必然会出现新变化。
1.监管的侧重点应因人制宜。在全流通时代,包括:控股股东、国有股东、民营股东、战略股东和财务股东等的行为必然会发生变化,此时的监管应该有所调整,根据各类股东的具体特点制定相应的监管策略,确定不同的监管重点。
2.对大股东交易行为的监管是重中之重。在全流通时代,大股东的交易行为会发生新的变化,其影响力从一级市场扩大到二级市场,他们利用信息和资金优势,通过内幕交易获利更加简便,动机也更加强烈。为此,必须加强对大股东交易行为各环节的审查与监管,具体包括:加强对大股东一致行动人的查证,严格监管大股东交易的信息披露,加强不公平关联交易的监管,强化关联交易中大股东的法律责任等。
3.企业的整体上市逐渐增多,监管部门在加强监管的同时应鼓励和引导。在全流通的最初两三年间,A股许多上市公司将要完成从分拆上市到整体上市的转换。整体上市可以解决“分拆上市”所导致的企业产业链分离、大量的关联交易等问题,有利于理顺集团公司与子公司之间复杂的股权关系。因此,应鼓励那些具备条件的企业一次性整体上市,同时加强对注入资产真实性、估值合理性和交易价格等的审查,建立资产注入的信息敏感期制度,防范和打击内幕交易和市场操纵活动,防止整体上市变成大股东“掏空”上市公司的一种新方式。
4.国有股交易的监管需要新的监管对策。全流通时代有利于国有股的转让,在一些领域可以更好地实现国有资产的合理进退,但是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国有资产流失的风险,国有股权监管需要新思维。国有股权的转让基准可以选择二级市场的交易价格,适当参考企业盈利能力、股本规模、转让比例、再融资能力、受让对象、行业特殊性等定价因素,以全面衡量国有股权的整体价值,在避免国有资产的流失同时,强化对国有股权转让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和打击力度。应动态监测国有股股东所持上市公司股份的变动,建立起对国有股份“事前、事中、事后”监管为一体的动态监管体系。
5.强化对高管行为的监管。在全流通时代,高管行为也出现了新变化,他们有可能滥用股权激励,通过变相管理层收购来获利,利用内幕消息谋取不当利益,与强势投资者合谋操纵市场,设置金降落伞等过度保护条款,违规买卖本公司股票等。为此,监管部门应该尽快制定上市公司高管行为准则,细化高管的法律责任和诚信义务,完善高管信息披露制度,完善会计架构、财务舞弊责任制度,加强股权激励合规性监管,完善高管处罚体系。
二、上市公司的资本市场行为会有哪些变化
1.控制权市场的争夺将会更加激烈
公司控制权市场是市场化高度发展的必然结果,活跃的公司控制权市场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这一市场可以使管理者产生压力,一旦管理松懈、经营业绩差,则企业将会成为收购兼并的对象,一旦被收购,管理层就会被调整,导致公司控制权的转移。因此,控制权市场促使管理层加强管理以提升企业价值。股权分置背景下,公司控制权不能从市场上“敌意”获得,而只能通过与非流通股持有者的大股东协议收购取得,因此,控制权市场变得“有接管而无威胁”。股权分置改革消除了流通股与非流通股之间的市场分割,同股同权的股票均以市价流通,兼并收购有了公平统一的财务标准,股票交易将真正得以从“少数股权市场”过渡到“多数股权市场”,使其他投资者通过并购活动进入公司、接管公司更为便利。可以预见,在全流通时代公司控制权的竞争将越来越激烈,控制权的转让方式也会呈现多样化,协议收购、要约收购、代理权争夺等多种方式将会并存,特别是要约收购和二级市场的竞价收购将会成为控制权转移的主要方式。公司控制权之争一旦发生,争夺双方必然绞尽脑汁,使出浑身解数,进行控制和反控制、收购和反收购的殊死搏斗。对于某些股权相对分散、市值被低估的上市公司,制定反收购的措施已经成为现实问题。
2.外资进行战略并购将会更加频繁
在全流通时代,股票的流动性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公司治理结构日趋完善,境外投资者减少了对中国股市流通性差、上市公司运作不规范的顾虑,从而更加积极介入中国市场。在此之前,虽然我国经济增长率一直较高,但外资介入股市投资并不多。除金融制度原因外,股市分割,资本市场不具备对外开放的条件,也限制了外资的流入。股票全流通为外资进入中国企业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和规模基础。可以预见,未来外资在国内一些行业的战略并购将会更加频繁,外资战略并购的重点将从成熟行业的成熟企业过渡到该行业的成长企业,进而渗透到成长行业中的成熟企业。外资的并购对我国上市公司来说是一种威胁也是机遇,
那些被外资并购的上市公司可以获得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经验和先进的经营理念,股权结构和公司治理结构将会更加完善,而那些没有被并购的上市公司将会产生危机感,将会采取措施完善公司治理,提高经济效益,通过做大作强,降低被外资恶意并购的风险。
3.上市公司的融资行为会在收益与风险的匹配中趋于理性
在股权分置时代,上市公司的实际融资行为与现代资本结构理论所描述的优序融资顺序几乎完全相反,外源式的股权融资是其优先选择。这是因为以股权分置为基础的流通股高溢价发行机制(包括IPO和二级市场再融资)可以使非流通股东特别是大股东迅速获得资本投资的高收益,而所有的成本和风险实际上都转嫁给了流通股股东,上市公司的融资选择体现的是非流通股股东的行为偏好和利益趋向,所以股权分置条件下上市公司几乎不存在融资顺序选择。而在全流通时代,由于所有非流通股股东的股票价值都市场化了,非理性的融资选择客观上会影响股票价格,这实际上形成了市场化的融资成本机制,从而使上市公司可以遵循优序融资选择路径。
三、在解禁股的压力下,A股将形成怎样的估值水平和市场结构
从2005年4月到2006年12月,股权分置改革已宣告基本完成。在2009年多达431家上市公司的限售股将全部解禁,大量被解禁的限售股冲向市场,人们不得不关注限售股解禁会对A股的估值水平到底有何影响,是否会对股价带来非对称的冲击?这些疑问正是衡量股改成功与否的标准。
非流通股解禁对我国资本市场估值体系必然会产生重大影响。在中国股票市场发展初期,上市公司基本不分红,投资者主要靠买卖价差获利,而三分之二的非流通股为庄家炒作留下了空间。未实现“全流通”的中国股票市场上,股票价格因为非全流通这一制度缺陷而遭到扭曲,这时的中国证券市场根本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估值体系,流通股价值也无法反映公司的真实价值。
股权分置改革解决了这个问题,虽然在短期内,上市公司个体和整体市场的托宾Q值均偏高,加大了市场抛售压力,加剧了股票市场价格波动, 使股票市场估值体系显得不尽人意,甚至在短期内是扭曲的。但是,随着非流通股的一步步解禁和真正流通,企业价值将逐步与市值相统一,股票供给和需求也会渐渐平衡,新的市场估值体系将会建立,股票市场将会真正实现它的主要功能——定价。
但也要看到,在非流通股解禁的过程中存在信息披露不及时不完全的情况,这使得整个市场产生信息不对称,投资者信息缺乏,进而对市场无法准确预期,非流通股东利益在市场上受损,导致市场效率弱化,股票市场的估值体系在短期内存在不确定性。
为了解决流通股解禁给股票市场带来的这些问题,应该从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要引导市场正确理解“全流通”的含义。非流通股不可能在实际意义上全流通,因为对于一些前景较好的公司,控股股东为保持自己的控制权,不会在市场上抛售所持股份,另外,像中石油这样市值很高的公司,如果全部流通,那将是个惊人的数字。
第二,解禁股的解禁并非一定是减持,还有增持的发生,“大非”的主体是国有非流通股,有的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因此国有大股东还有增持的可能,甚至还可能带领大量价值投资资金进场,这可以在资金面上抵消部分减持的压力,促进估值的平衡。
第三,要建立不减持明示制度。在我国市场,很多非流通股虽然在法律上获得了流通权,但不会进入二级市场流通,对这些不会被减持的解禁股,应该建立不减持明示制度,以此缓解市场对非流通股解禁的心理压力。
第四,要控制减持的节奏,对不同企业的减持工作区别对待,尤其是大型国有企业,必须制定详细的出售计划,根据市场情况进行修正。
总之,全流通是市场发展的必然,股改限售股解禁是我国证券市场向全流通转轨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A股的估值水平可能会出现暂时的不准确,但随着股票市场的供需平衡,这个水平最终会趋于合理。
四、对于股民来说投资如何进行
1.积极关注全流通后的上市公司并购,寻找投资机会
全流通为上市公司通过二级市场进行并购重组铺平道路,也为广大投资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由于上市公司众多,各行各业上市公司经营情况千差万别,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外资逐步大规模介入中国股市的时候,A股市场并购重组将更加活跃,投资者也将会有更多投资机会。一般来说,二级市场上市公司的并购行为,通常会使该公司的股价上升,这就为股民提供了投资机会。发生并购的动因多种多样,有为实现企业规模经营的并购,为获得企业潜在价值的并购,因控股权分散而发生的并购,国企改革以实现国家战略的并购,外企对国内企业的并购,这些并购的意图虽不同,但是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优化资源配置。因此,广大股民可以积极关注全流通后的上市公司并购,多角度多方位分析这些并购的前因后果,分析并购后新企业的发展前景,考虑多种因素及各种可能性,并根据自身情况作出投资抉择。
2.应做好中长线投资准备
2009年将有大量的限售股解禁,从短期来看,其对股票市场的冲击是巨大的,市场估值体系受到破坏,许多投资者陷入了迷茫。实际上,股票市场永远是波动的,在进行股票投资的时候,应踏踏实实做好上市公司基本面研究工作,包括研究它的资本强弱、技术实力、获益多寡、偿债能力、公司治理水平、成长潜力、股票本身的历史走势等等,而不应只局限于短期的涨跌。随着非流通股的一步步解禁和真正流通,资本市场定价功能的完善和上市公司治理水平的提高,全流通时代将是一个价格加速向价值靠拢的时代。因此,在短期看不清行情的情况下,还是应该看长期,看经济长期发展的趋势,看这些企业的经营能力在中国经济当中的定位,着重关注一些有竞争力的企业,挑选出值得长期投资的股票,并买入持有,选股比选时更重要。尤其是对于那些缺乏投资知识和经验、时间有限、风险意识淡薄的兼职股民,选择中长线投资才是最佳策略。
本文部分内容曾在2009年4月11日搜狐证券资本市场论坛上宣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