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通胀不应也不该替代反通缩


反通胀不应也不该替代反通缩

 

最近出现了强烈的所谓通胀预期,但在现实情况下,反通缩的政策不能改变也不应改变。第二季度的CPI和PPI数据为负数,显示我国依然处于通缩的紧缩过程中,通胀正好中和通缩。

 

从去年的四季度以来,我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出现双转型,信贷投放迅速扩张,本来的逻辑就是想改变经济紧缩伤害就业与经济增长的困局。由于大部分的产业去库存化的任务依然非常沉重,货币流动速度依然比较低,真正的通胀很难在短期内到来,在这种背景下,货币政策不能改变,也没有人敢改变。

 

通胀预期主要是有两个方面引致的:第一,国家大宗商品市场的触底反弹后,进入了一个上升通道,而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可能会引起输入型的通胀以及成本推动型的通胀;第二是由于信贷投放迅速扩张,货币多了必然会引起资产价格的上涨。这就是社会上所担心的通胀问题产生的两大思路。

 

首先,我们来看看输入型的和成本推动型的通胀产生的可能性有多大。由于国际社会依然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世界性的通缩还没有根本性的改观,世界经济依然处于经济通缩期,虽然这种紧缩的程度有所减缓,但是经济形势仍不容乐观。现在国际上大多数国家都在采取扩张性的政策,不过,短期效果只是减缓了紧缩的程度。国际炒家恶炒原油、铁矿石等等大宗商品以便促使资源价格猛涨还缺乏实体性的支持,因此,难以真正的兴风作浪,我们的压力也就少了很多。

 

2008年上半年我们通胀压力很沉重,主要是来自于此,那个时候,货币政策是收紧的,但依然通胀程度比较高。但是,随着国际炒家的集体覆没,大宗商品推动的通胀迅速变为通缩,导致我们的经济体也在短期内从扩张变为收缩。现在在美元贬值、信贷放松的背景下所谓的通胀预期,主要是来自于此。显然,目前来说,这种形式的通胀很难短期内形成。

 

老美的数据也不是太好,但也在改变,并不能形成通胀的条件。由于能源和汽车价格上涨,美国6月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上扬,与市场先前预期一致。美国劳工部周三公布,6月份CPI较5月份上升0.7%。 6月份不包括食品及能源价格的核心CPI上升0.2%,略高于市场预期。虽然6月份CPI较前月上升,但较去年同期却下降1.4%,为1950年1月以来的最大按年降幅。

 

第二条通胀的预期也很难成为现实。因为我们现在的去库存化的任务还没有完成,外需才刚刚恢复一些,内需也没有能力在短期内消耗我国大多数的产业过剩的差能。很多人批评信贷资金进入了股市和楼市,换个角度我们依然可以看出,正是因为不少产业让处于“开工死得更快”的产能过剩阶段,所以资金在楼市和股市谋出路。不少国企高价拿地已经露出这种端倪,一些国企“不务正业”,把所在产业资金迅速投到拿地上,致使土地价格几乎在一夜间逆转。

 

有资产为王的预期的话,楼市兴旺起来也在逻辑上很自然,现在大家都很清楚,房屋依然是大家追逐的香饽饽,在这里投资的人自然很多。每个人都不是傻瓜,都想资产保值。但是,实体经济这一块复苏很脆弱,真正出现通胀还需要延后不少时间。

 

一旦货币政策出现转向的迹象,那些民间资本嗅觉灵敏,本来就处于潜伏期和启动期的敏感期,你变它就潜伏起来。他们的意图很明显,就是等着看看国资启动的效果如何,国资战车碾过之后,他们就出来了。因为民间资本的启动直接关系到我国的就业率以及经济增长,所以这个指标很关键。

 

基于以上两点,笔者认为,我们的货币政策不能变,也不该变,也没有人敢去变。在经济出现V转之际,政策连贯性巩固经济增长是不能含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