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公募基金会的盛会


    7月3日。“中国非公募基金会发展论坛”在远望楼饭店举行。

    非公募基金会的首次盛大集会,系由中国社会组织促进会、南都公益基金会、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北京光华慈善基金会、万通公益基金会、北京市西部阳光农村发展基金会共同主办。

与研究院的同事在会场,左一刁文,右一邓宇虹。

 

    所有人都意识到,这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的时刻。2004年,国家颁布新的《基金会管理条例》,确定了公募型和非公募型基金会的分类,打破了此前慈善公益事业为少数几家国字头公募基金会所垄断的局面。非公募型基金会从无到有,开始了合法化和制度化的生长,其发展之速超过预料。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引致的“公益井喷”,成为重要的推力。截止2008年底,全国已有643家非公募型基金会,其中在民政部登记的39家,在各地登记的604家。各地的非公募型基金会发展很不平衡,以江苏为最多,达115家,北京75家,福建71家、广东54家,上海50家,天津23家,浙江、湖南22家,山东20家,等等。重庆、山西等中西部地区多为个位数。

    非公募型基金会包括私人建立的、企业建立的和大学基金会等不同类型,宗旨和业务范围以教育、救灾济贫、医疗和卫生、科技促进等为多。我担任理事长的北京市西部阳光农村发展基金会即是以支持西部农村教育和社区发展为宗旨的。我介绍了“西部阳光”从一个人到一个机构的缘起,正在逐步形成特色和模式的发展,说我们都是二三岁的“小朋友”。的确如此,处于幼年期的中国非公募型基金会在专业化、公信力、治理结构的建设上,任重而道远。

盖茨基金会北京代表处首代叶雷博士发言

   

   令人耳目一新的是盖茨基金会的介绍。这个由比尔·盖茨夫妇和巴菲特共同构建的全世界最大的私人基金会,其公益模式是资助上游的科技开发(如研发新的药品和农作物),以长远地帮助贫困人群,特别重视能够向非洲移植和输送的项目,这是他们在北京设立代表处的重要动机。人家真正是“解放全人类”的胸怀和抱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