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已经在7月16日北京晚报发表
蒋 举
同样的住宅,有景观的比没景观的卖得好、卖得贵,已经成了房地产买卖双方共识。但是景观和房子的密切结合究竟是为了什么?设计师说是为了环境和人文、开发商说是为了增值、购房人说是为了养眼。都对,反正住宅有景观从来都是好事儿,只不过各个时代人们有不同的追求。
自从一个叫不丹的亚洲小国,用自己的国民幸福感说服了全世界的时候,中国房地产敏感的商人们开始反思从前的误区。
当地球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在为经济衰退和失业率高而苦恼不安时,不丹人民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感受。不丹总理吉格梅·廷里在描述当前全球经济灾难时说:“这全然是人类的贪得无厌,而我们必须想到全体国民的幸福快乐。”不丹国民很有幸福感,这种感受除了来自人们对生活的满足,还有他们对世外桃源般家园的依恋,那里无山不青,无水不绿,美丽宁静,民风朴实,素有“最后的香格里拉”之称。
“房子”,带给中国人的普遍感受是什么?给买不起的人留下的是哀怨和不满;给买得起的人留下的是负担和“房奴”的名分,就连金字塔顶尖部分的人群,也要面对无止境的攀比带来的遗憾。当钢筋水泥的房子弹性太小承受不住主人精神上的需求时,景观是消纳一切心情污垢的最好去处。
中国史上著名的“景观住宅”,应该非江南私家园林莫属。这些名园多为封建时代的官员、文人、士大夫所筑,最有意思的是,每个园区历经多次修缮,最终形成自己的风格固定和流传下去的时候,往往是在主人仕途低迷或生意平寂的时候。拙政园的园主,明嘉靖御史王献臣官场失意回乡后建造了这一座园林,自我解嘲地称之为“拙政园”却留得世代珍品。园林主人最追逐名利的事业顶峰期并不精彩,之所以成为名园却是因为设计者、使用者心态的平和,反过来最好的景观也是“知足”之人的最爱。
当下各国政府已不再单纯追求GDP(国民生产总值),同时还努力倡导GNH(国民幸福总值),强调构建和谐社会。中国房地产从业者从来都是最敏感、最有探索精神的人群。今天的景观豪宅,再重复楼盘的增值作用,再单独强调负氧离子的多少,已显得有些落伍,“宅”与“景”作用于居住者而产生“幸福感”的多少,该是衡量“华宅”价值的新标准。
房地产确实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在此前的十几年里,“房地产”和GDP这两个词总是同时出现,而在GNH对GDP的推动作用已经被证实的年代,“幸福感”早就该成为中国楼市的主题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