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已经在7月30日北京晚报发表
蒋举
2009年刚过了一半,北京房地产就玩起了是非观大颠覆,起因是销量和房价的交替上升,导致部分楼盘“开盘即售罄”。从年初的各界呼吁大力扶植,发展到7月初开始“严打”,以致北京市建委连续通过媒体曝光了几个“捂盘惜售”案例,下半年究竟是该“扶”还是该“打”,经济学家众说纷纭。
从2、3月份成交量开始复苏,人们有争议地暂称小阳春开始,一直走到7月底大户型的景观住宅旺销,可以说除了极端有缺陷的产品不好卖之外,低总价小户型、中等价位大户型、景观豪宅乃至大型别墅都有人问津,有的项目明显出现了“不够卖的”情形。而上述产品中,最受购房人欢迎的、销售业绩毫无疑问的,当属各类景观住宅,同一品种的户型,有景观的即使有很大价格差,也是最先被选购的。
今年2、3月份的小阳春,被学者们称为“刚性需求”被压抑后的释放,意思是说,通过2008年度的观望,很多确实需要住房的市民,不得不出手购买了,仅限于小户型低总价产品的销量微升,等“刚性”释放完了,楼市还要经受新的考验。
紧接着3月份之后,小户型还在被“抢”,一些景观特色、教育特色的中高价位户型也开始成交走高,并且价格一路攀升。业界无奈评价:“改善型需求”。意思是以前住得不舒服的、有了孩子不够住的,就必须要换购大户型,“改善性需求”也应当属于刚性需求,并预言这种需求释放完了,北京楼市将遭受重创。
事与愿违,根据北京市统计局数据,2009年上半年北京房屋销售价格出现持续上涨,到6月份环比连续四个月上涨;从销量上看,2009年上半年全市销售商品房992.9万平方米,与楼市火爆的2007年同期相比,增幅高达14.8%。
对于6、7月份的楼市,一些专家只好又给起了个名字:“通胀避险性需求”,指出一些投资人由于对发生通货膨胀的可能性不敢怠慢,怕手中的钱“毛”了,于是将资金投入楼市,又造成了房屋销量和价格攀升。
有古人云:“乱世藏黄金,盛世兴收藏”,也有另一种说法“乱世藏金,盛世藏玉”。面对着昨天一个“通缩”,今天又恐一个“通胀”的节骨眼儿,人们几乎无法判断“乱”还是“盛”,尽管有些人大量购进黄金,但还是被不少人嗤之以“守财奴”而不齿。这个时候景观住宅的认可率迅速上升,也说明了一个“乱世藏金,盛世买房”的道理。
曾有人说,“House”(独栋别墅)是住宅的终极产品,笔者认为不然。景观产品才是终极产品,无论各种建筑形式,其最高境界就是居住环境,包括独栋的和非独栋的,毕竟这个地球不能满足每个家庭的“独立”需求。
大家都知道三顾茅庐的故事。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驾,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按孔明的意思,我在“景观豪宅”之中住得挺好,要不是皇上自己三次来找我,还真没有什么能打动我安居乐业的呢!说起诸葛的“景观豪宅”,无非就是茅屋数间、景观一片。茅庐显然不是当时最顶级的住宅,而诸葛亮是为环境而陶醉,熟读文献修身养性,以至刘备称他“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
今天的购房者青睐景观住宅,也并不是完全看重建筑物本身,而是欣赏住宅与景观的和谐统一,试图为新一代“卧龙”提供良好成长环境。同时,在经济危机和谷底反弹的争论没有结果的时机,景观住宅的收藏意义远远大于黄金的买入意义。
如果非要给这一轮购房热情起个经济学名称的话,我想不如叫“珍藏性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