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结构转型】之转型之困


 

经济结构转型之困因:如何实现资源和利益的“平衡分配”。

一是,金融危机冲击下的产业模式之困。金融危机带给中国的绝不仅仅是一次性的短暂冲击,而是挑战中国过去经济增长模式的根本性冲击。

对于中国来说,结构调整不仅仅限于轻重工业比例、二三产业比例、高新技术产业的振兴,还有内外需的比例,还有国有与民营的比例,更有体制和制度的调整,如就业模式、财富收入分配模式、社会保障制度、产权制度调整比如集体土地的“确权”、“林权制度改革”以及金融体制、行政体制乃至政治体制的改革。对于我们来说,结构的调整是全方位的,多层次的,这将是一次历史的、阶段性的、革命性的必要变革,是体制和制度的变化。

二是,资源和利益“分配”的冲突之困。我们不能天真地认为经济结构是随时可以调整的,可以找到一个可以优化的结构的,而优化的结构会导致一个优化的增长路径。但是我们相信,尽管有种种难处,中国应该能比西方发达国家更顺利地进行经济结构的升级。

过去几年,民营经济占中国GDP比重超过65%;创造80%以上新增就业岗位;提供了70%的技术创新,65%的发明专利和80%以上的新产品。但是,他们2008年的日子并不好过——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与之相伴的经济萧条和需求萎缩,都让中国的民营经济遭受重创。而在政府去年开始的4万亿投资之中,近90%被国有大中型企业垄断,事实截至目前,承揽这些项目的绝大部分企业都是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几无参与。不仅如此,在创造民营企业的市场需求方面,4万亿都起效甚少。

在政府投资的4万亿中,保障性安居工程是2800亿;农村民生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大体是3700亿;铁路、公路、机场、城乡电网是18000亿;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是400亿;生态环境这方面的投资是3500亿;自主创新结构调整是1600亿;灾后的恢复重建,重灾区是1万亿。留给民营经济的,只有一个“零”。

面对种种利益冲突,中国调整经济结构之难,不是难在能否设计出完善的结构蓝图,而是如何按市场经济原则平衡各方利益关系。

三是,经济增长与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能耗之困。消费不能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则GDP增长很大程度上要依赖投资及投资相关的工业行业,而投资及相关的工业行业高度依赖能源消耗,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非常严重。《中国发展报告2005》显示,2001年以来,我国的单位GDP增速能耗是0.49千克油当量/美元,而同期美国是0.15千克油当量/美元,日本是0.08千克油当量/美元。在我国能源消费中,化石能源约占92%,其中煤炭约占68.7%,电力生产78%依靠燃煤发电。据20069月公布的《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指出,2004年我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达5118亿元,占当年GDP3.05%。这说明,我们的经济增长是以生态环境破坏为代价的。

四是,核心技术缺乏的受人之困。低技术、低附加值的恶性竞争,使得目前国内制造业在绝对程度上只是“纯粹制造”的代工工具,这些制造业的特征便是“浪费资源、破坏环境、剥削劳工”,在整个产业链中,有90%的利润都被欧美人赚走,这种产业链定位错误酿成一系列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拿汽车零部件工业来说,汽车零部件工业是汽车工业的基础。而在2002年——2008年期间,尽管我国汽车产量也保持了快速增长,2002年产量为325.37万辆,2008年达到934.51万辆。20022008年产量平均增幅为19.23%,高出零部件进口金额平均增幅6.59个百分点。

在我国汽车零部件进口商品中,以2008年为基准年,挑选了进口金额在3500万美元左右的18个重点商品,并追溯到2002年,跟踪分析进口金额的变化情况。从中可以看出:18个重点零部件进口商品金额合计,占当年汽车零部件进口商品总金额比重相当高。其中,2002年(我国加入WTO后的第一年)为66.72%2005年、2006年、2007年占比都超过了七成,分别达到78.35%72.20%76.41%2008年更是达到85.30%2008年,在汽车零部件进口商品中,轿车自动变速箱进口金额29.56亿美元,排在第一位,年平均增幅高达64.35%

 

五是,垄断与资源型国企狂飙折射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之困。“谁在为社会创造财富?看看这个国家的税收吧。”200年前,亚当·斯密就揭示了税收作为国民经济的晴雨表和反映经济结构的功能。中国纳税百强榜上垄断企业云集:2006年纳税500强榜单上,石油、天然气开采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等资源性行业和烟草行业仍占据500强的半数以上,分别有174家和71家企业上榜,共计纳税4523.58亿元,占500强纳税总额的58.42%

在最近五年的纳税百强榜的前十名当中,仍然是石油、烟草等行业的天下。其中烟草行业最少三个以上的名额,石油行业也占据了三席以上的位置。其中大庆油田更是自纳税百强榜公布以来连续占据百强首位。“油烟味过重”——是实体经济中烟草、石油、煤炭有色金属等资源垄断型企业驱动经济发展的真实反映。百强中除了排名第二、三位的中行和工行,还有22家金融企业入围,纳税总额较上年增长了93.7%之多,不但成为纳税增幅最大的行业,金融业也是平均纳税额最多的行业。银行业的利润飙升,前提是亏损和呆坏账由国家来兜底和承担。汇金公司先后向中国银行、建设银行等银行注资数千亿元。亏损和呆坏账都是由老百姓买单,而拥有强大的行政资源正是垄断企业的特征之一。

逆向思维也许是结构调整之道。任何国家的经济结构都是由它的需求结构导致的,需求结构会决定整个经济的供给结构。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73表示:中国结构调整的最优选择是扩大居民消费,当前应努力扩大消费。

诚然,现在看西方发达国家是靠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了经济结构的升级和合理化,但这是经过长期的、包括严重衰退、甚至战争流血冲突等痛苦的过程才实现的。我们认为中国毕竟有制度优势,有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地位的国有企业,这些国有企业即使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也不应该以企业内部的自身利益或上级主管部门的利益为惟一追求目标,而是以大股东,即全体国民的利益作为终极目标。

结构调整,不仅仅是当前应对危机的权宜之计,还是实现较长时期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途径。半年来,我国相继出台了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加快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发展新能源,成为我国一揽子计划的主攻方向之一,并取得了可喜进展。有关专家指出,中国经济以工业带动增长的模式或许正在终结,有经济学家再次指出,正确的经济政策应该是“调结构、促增长”,而不是“保增长、调结构”,需要中国经济实施重大的财富与收入的调整。有消息说,调整结构或成为下个5年规划的关键。它表明,结构调整不仅正在进入议程,还将是一个较长时期的中心任务。只有把实现保增长的目标建立在提高质量、优化结构、增加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努力创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的竞争优势,才能为长远发展打下更加牢固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