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杨振宁博士:两种治学风格


 

    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著名的杨振宁教授非常热心于科研与教育事业,不辞劳苦多方奔走,对于治学、育人颇多心得。一次,他谈到了中西方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学风格,我把听来的意思按照自己的理解转述并稍加发挥如下,以为应和:
    中国治学,讲究所谓基础的牢固。不管将来干什么,怎么干,甭管那么多,先闷着头把刀枪剑戟斧钺钩叉十八般武艺都练好了备着,反正是艺不压身,多多益善。真要有事到临头的时候,则兵来将挡,水来土堰;要刀不用剑,爱斧不拿叉;庖丁解牛,游刃有余。总之,先练好了功夫以防不测,再等待万一有什么露一手的机会落到自己头上,到那时还要先忍让再三,实在躲不过去了,才厚积薄发,拆出一招半式护身制敌,也不枉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总算是没白练这一甲子的功力。
    西洋人则不然,他们不是不管有用没用先练踏实了再说,而是不管自己吃几碗干饭,首先到处去寻摸看有什么特别值得一干的事情,拦都拦不住,就算挖地三尺也非得从铁公鸡上拔下毛来不可。等搞明白目标之后,暗暗画上个圈当作是“自留地”,然后再来确定要达到目标必须经过哪些路径。再下一步是判断清楚要想顺利通过这些路径可以借用哪些外力、还必须自己弥补哪些缺门。如果发现可以投机取巧的机会,绝对要一口死死地咬住,决不松口,直到榨干为止。最后才是回过头来,专拣那些最用得着的本事恶补一番——如果是只需要洋枪就能解决的问题,他就只练三个时辰瞄准便上阵打杀,绝对不会亦步亦趋从头开始,先练十年童子功、再学八载螳螂拳、又耍五年关公刀……您看过斯皮尔伯格的经典大片《约柜奇兵》吗?银幕上那个黑衣大侠将一口阿拉伯大刀舞得风吹不入、水泼不进,正骄横跋扈不可一世之际,一介文弱书生的哈里森·福特只用二拇手指头一勾勾便送大侠去见了真主。诚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这样,用不了多久,乳臭未干的牛仔枪手就在那块“自留地”里面俨然成为最前沿的一代宗师了。
    这个时候,中华武林各门各派还正在为是否真的有《葵花宝典》而争得狗血喷头。百岁的师祖掌门在神智恍惚之间依稀还在叨念着平生曾修炼过一百单八般武艺,到如今已然动弹不得,只是遗憾自己这整整一辈子以来从没有碰见过一次报国尽忠、除暴安良或是英雄救美的机会;八十岁的师伯师叔们各自心怀鬼胎,尽管手脚早已不听使唤了,但仍念念不忘一旦掌门圆寂自己能否铲除夺嫡对手继登大统;六十岁的师兄师弟们正在殚精竭虑、察言观色、审时度势以决定自己的屁股应该坐到哪一边;四十岁的徒子徒侄刚刚开始学拆拳脚套路,他们此时的“内功”已经有了太悠久的历史,只是全然不知能派上什么用场;二十岁的徒孙小子还在忙着给师父师娘倒夜壶烧洗脚水,这是他们最重要的基本功之一……老老少少,忙忙叨叨,谁也说不清楚在忙什么,谁也没看见自己脚下的生存空间正在被一块又一块属于别人的“自留地”飞快地蚕食瓜分掉。
    其实,这两种不同的治学风格,与中西方两种不同的建筑风格何其相似乃尔!
    拿我们祖宗的眼光去看“红夷”:他们的建筑华而不实、高不胜寒,肯定不如我们的敦实稳当;他们的学问花拳秀腿、轻浮毛糙,肯定不如我们的连“回”字有四种写法都一丝不苟那么严谨有据。
    所以,我们的家长和老师们对于孩子的教诲就是:要刻苦学习,把基础打牢。不要投机取巧,学问是来不得半点马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