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许多老品牌,曾经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但如今,他们中间的大多数的经营状况并不好。“英雄”笔就是这样一个老品牌。一个老品牌要想拥有持久魅力,应该在保持品牌特性一致的基础上不断的进行创新。但是“英雄”这个曾经令国内外同行羡慕不已的著名品牌,却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并在行政强势干预、品牌意识缺乏、民营企业异军突起、产品的转型等等的多重冲击下,最终走上了“末路”。这是“英雄”的遗憾。
曾经显赫一时的“英雄”笔,终因老迈被竞争对手甩在了后面。在上世纪80年代末的鼎盛时期,“英雄”金笔在国内市场占据了70%以上的份额,国内自来水笔市场占有率达到50%,处于垄断地位。现在,“英雄”笔却步履维艰,同样是曾经辉煌的英雄牌铱金笔,现在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尚不足3%。
英雄金笔厂创建于1931年,前身是华孚金笔厂。1958年,刚刚公私合营不久的英雄金笔厂员工提出了“‘英雄’赶‘派克’、为国争光”的口号。当时,根据行业主管部门提出的标准,确定了“‘英雄’赶‘派克’”的12项具体指标,包括抗漏、圆滑度、间歇书写、减压、耐高温、耐寒等方面。那时,全厂员工以建设新中国的澎湃激情,齐心协力,忘我攻关,终于在1959年基本实现了这一目标:新研制成功的“英雄”100型金笔在这12项指标中,有11项赶上和超过了“派克”。受“英雄”品牌“为国争光”精神的感染,当时上海的一家电影制片厂还拍了一部电影《英雄赶派克》,上海市民人尽皆知。这一时期的“赶超”战略一举奠定了英雄品牌的业内地位。
20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伊始,“英雄”发现,经过20多年的发展,“派克”在技术上有了长足的进步,而“文革”动乱,使“英雄”的技术水平陷于停滞状态,于是提出了“‘新英雄’要赶‘新派克’”,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技术改造,引进了一批当时国际领先的制笔设备,研制出了“英雄”200型金笔。“英雄”二赶“派克”,将“英雄”品牌提升到一个全新的水平。在80年代末,“英雄”金笔占国内市场70%、自来水笔占国内市场50%,处于垄断地位,成为“上海制造”的典型代表。但在“英雄”成名之后,却“出现了很大的问题”,主管“英雄”的行政“有形之手”开始介入“英雄”的经营管理,甚至出现了“拉郎配”式的行政合并,“英雄”被深深地打上了以计划经济思维方式进行现代企业管理的时代烙印。
20世纪90年代初期,由于政府的强势干预,“英雄”的上级主管部门将英雄厂和永生厂合并起来,合并报表之后资金运作统一调动。还制定了错误的“多元化”投资策略,“英雄”当时开了很多分厂,甚至投资了煤气厂、钢琴厂、钢窗厂等等,还投资房地产,在苏州建造了一幢“英雄大楼”。多元化的失败也让英雄欠下了很多的债务,甚至造成当时的“英雄”品牌陷入了经营困境。
20世纪90年代之后,历经如此多次折腾之后的“英雄”已经元气大伤,加之陈旧、笨拙的管理体制弊端进一步凸现,“英雄”品牌在市场上逐渐沦陷。在这一时期,业界惟一还认可的就是“英雄”的产品质量。“英雄”的相当一部分业务,是在为国外同行和国内新崛起的江浙一带民营制笔企业贴牌加工。
魏锦康曾经是上海制笔一厂的厂长,该厂所生产的零件是“英雄”的关键零件。对于英雄笔最终被市场新入者超越,他总是扼腕叹息:“起初出现的大量仿造的英雄笔,打着英雄的牌子,外型、质量与英雄笔没有差别,但是价钱便宜一半。现在连牌子也不用英雄的了,完全用当地的牌子。江浙一带的制笔厂小老板们有一句调侃英雄的话:”我们也不愿意英雄厂关门,英雄厂关门了,我们的义务设计员就没有了。
“一支英雄笔从设计到投产,各项指标都要达标,最少需要6个月的时间。英雄厂设计好之后,还未投入生产,这些私营企业就拿到设计图纸;英雄厂还没生产好,他们的产品就已经投放市场了。
早先浙江的钢笔,都是仿照英雄笔来制作,后来浙江许多制笔企业就直接给英雄厂下订单。浙江温州一位早期的民营制笔企业主坦承,英雄笔的质量确实很好,其新产品是制笔企业的模仿对象,“只要英雄笔有什么新产品,市场销路好,马上跟上做。结果浙江的钢笔以7、8元的单价走俏市场,而10多元一支的英雄笔严重滞销。
于是,为了摆脱营销困境,在国际大型制笔企业纷纷把资源大量投入研发和市场终端建设的时候,“英雄”甘心为民营制笔企业和国际同行承担OEM,不料却“挤占”了自己的目标市场,深深陷入了制造业“微笑曲线”的价值链最低端。显然,这一权宜之计使得“英雄”尽失产业先机,苦心经营几十年的品牌也在快速走向“末路”。
我国制笔企业由1978年不足200家发展到2007年3000多家;产值由1978年的6亿元发展到2007年198.8亿元;利税由1978年的2亿元,发展到2007年18.6亿元。主要产品:自来水笔由1978年的1.35亿支发展到2007年的4.6亿支;圆珠笔由2.52亿支发展到130.3亿支亿,铅笔由23.14亿支,发展到131亿支。据估计,2005年中国内地制笔总产量将达到350亿支,其中温州制笔总量将占到1/3强,达到120亿支左右。时至今日,尽管“‘英雄’赶超战略”已经提出,但在国际市场上,一度怀着“国际化品牌”梦想的“英雄”,每年不得不贴牌生产、以国际“大腕”名义出口到欧洲和美国;在国内市场上,“英雄”也是举步维艰,“英雄”已被湮没在中国江西和浙江的民营制笔企业品牌之中,例如,“英雄”曾经赖以自豪的铱金笔,其国内市场占有率如今已经不足3%,而且很难摆脱OEM困境。当然,这再次说明,“英雄”与世界先进制笔企业的距离已经主要不是技术,而是在品牌。
如何看待笔业“英雄”从行业垄断品牌走到OEM的穷途“末路”?品牌企业该不该以及如何使用权宜之计?这是我们在第204期奇正管理俱乐部讨论的两个核心问题。
相关链接:
2008年我国圆珠笔类产品及其笔芯综合报告
2009/5/25/08:58 来源:中国制笔协会
1、 产量
2008年我国圆珠笔类产品(包括油性圆珠笔、中性圆珠笔、水性圆珠笔、可擦性圆珠笔及中油笔等)的产量约为132亿支,与2007年相比增长1.3%(同比增长回落11.0%),其配套的和商品的圆珠笔类产品的笔芯产量约为163亿支,同比约增长5.2%(同比增长回落5.5%)。2008年圆珠笔类产品及其笔芯(指商品芯)的直接销售值约为95.5亿元。同比增长11.2%,(同比增长回落9.4%),约占笔类、墨水墨类等产品总直接销售值的43.6%。
2008年,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拖累,严重影响了出口量和出口值,所以去年圆珠笔类产品的产量和直接销售值增长和2007年相比均呈大幅度的回落。
在2008年圆珠笔类产品的产量中,虽产量增长微小,但中性圆珠笔的产量继续增长。而油性圆珠笔的绝对产量相对有所下降,水性圆珠笔的产量增长不快,中油笔的产量下降,所占比例微小,可擦性圆珠笔的产量相对稳定。
2、 国内市场需求
在我国一次性使用的消耗型的圆珠笔类产品已经成为书写办公用品的主体,市场需求处于持续增长。
据调查和分析,2008年圆珠笔类产品的国内市场需求量约为43亿支,与2007年相比约增长12%,由于一段时期来,市场需求处于持续快速增长,销售基数渐增,所以今后,圆珠笔类产品的国内市场需求量增长将趋缓。
通过需求的调查分析,低档次、低水平、超低价位的产品需求量快速下降,所以散小的生产单位不断减少。产品的总体市场趋向是品牌化、质量好、耐用、价格相对便宜。目前油性圆珠笔仍为广大城乡消费者乐意使用,所以仍占着圆珠笔类产品将近一半的市场份额;书写流畅、舒适的中性圆珠笔使用已普及化,尤其在出口量中所占的比例快速上升。近些年推出的大容量(墨水)超长书写的中性圆珠笔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将会继续发展。当然,油性的和中性的圆珠笔各有特点,相互依存,组成了书写办公用品的主体;相比之下。水性圆珠笔的需求增长不快,中油笔的需求下降,可擦性圆珠笔的需求相对稳定。
3、进出口情况
出口:据海关统计,2008年我国圆珠笔类产品的出口量为88.63亿支,同比下降4.28%,出口创汇值为7.707亿美元,同比实际增长7.56%,增长同比回落11.78%(按美元计增长14.86%,同比回落10.93%)。2008年圆珠笔类产品笔芯的出口量为4.555亿支,同比下降2,25%,出口值为0,118亿美元,同比实际增长10.3%(按美元计增长17。78%)。2008年我国圆珠笔类产品和其笔芯的合计出口值为7.825亿美元,与2007年相比实际增长7.7396(按美元计增长14.87%),占笔类产品出口值的44.62%。
进口:2008年圆珠笔类产品的进口量为0.4196亿支,与2007年相比增长26.68%,进口值为0.1382亿美元,同比按人民币计增长89.56%(按美元计增长102.42%)。2008年圆珠笔类产品笔芯的进口量为1.27亿支,同比下降32.56%,进口值为0.0558亿美元,同比实际下降18.67%(按美元计下降13.08%)。2008年圆珠笔类产品及其笔芯的合计进口值为0。194亿美元,同比实际增长37.31%(按美元计增长42.62%)。
4、分析
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圆珠笔类产品的出口量呈现负增长,且出口值增长也明显回落圆珠笔类产品的出口量呈负增长,但出口值却呈一定的增长,这是因为我国的出口产品的档次水平在提高,另外也与中性圆珠笔在出口中所占的比例迅速上升有关。我国出口的圆珠笔类产品基本是中低档产品,且在国外市场占了相当的份额,目前又遇到了以印度为代表的新兴制笔业的挑战,国外市场毕竟是有限的,所以即使国际金融危机过去了,但我国圆珠笔类产品的出口量不但不会有明显增长,甚至可能有所下降,这一点应引起行业单位的思考,另外,圆珠笔类产品的国内市场虽见好,需求量仍趋一定的增长,但基数也不算小,预测需求增长正趋向回落,这也应该引起注意。针对上述情况,制笔行业要进一步搞好产品品种结构的调整,发展产品品种,提高产品质量,提高产品的档次水平和品牌地位,以近一步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产品的附加价值,这样才能应对国内外市场的变化,应对在出口量减少的情况下,提高出口值,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