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钢悲剧与重组之死
徐迅雷
【该文章阅读量:14次】【字号:大 中 小】
这是真正的悲剧:民企建龙集团重组国企通化钢铁集团时,遭通钢职工反对,7月24日,高炉停工停产,数千名通钢职工及家属向厂区聚集,打着口号,要求建龙撤出通钢;建龙委派的总经理陈国军,竟被围殴致死。当晚,吉林省政府宣布,建龙将永不参与通钢重组。(7月27日《新京报》)
这是典型的“重组之死”:不仅死了人,重组本身也死了,夭折了。“重组”本来是为了重生、新生,结果却走向了这样的“惨死”,这真是谁也没有想到、谁也不愿见到。而在网友的诸多评论中,获得“支持”高点击率的,主要是这些跟帖:“咱们的工人有力量”、“工人阶级力量还在”、“保护自己的利益,我是支持工人同胞的”、“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维护自己权利,工人老大哥,好样的”等等。
但毕竟发生了人命悲剧。群体的愤怒,的确是容易出事情的。根据现场职工的描述,当时陈国军要求工人复工,引起激愤,有人向他扔矿泉水瓶及凳子,多人数次对他拳打脚踢,并把他从二楼楼梯推下。陈国军之死,可能有意外的成分,怒也不至于致人死,正如网友所分析的:“估计重组会让工人的饭碗有问题,才让工人这么激动,但是中间死人可能是意外吧!”
无论意外与否,一个人或一群人都无权剥夺另一个人的生命,这是毫无异议的。这次群体性事件尽管主要只发生在一厂之内,那也够骇人的,不能小看对外部、对社会的辐射力。当下维稳是重要任务,我们必须从中吸取深刻的教训。
国企的重组、改制,大抵有两类情况:一是真正达成优化组合,甚至能让一些亏损甚至濒临破产的企业起死回生;二是国有资产的流失,好端端的企业活生生地被生吞活剥,大象被蛇吞吃,职工下岗失业,这被称为“国企改制陷阱”。这次国企通化钢铁被民企建龙集团“重组”,具体属于那种情形目前不得而知,我们不能妄加推断。但有一点必须看到:国企的“巨变”,需要职工的参与,听取他们的意见,要顺应民心,要尊重民意,否则成千上万的职工难以接受,甚至心理产生逆反、思想产生对抗、行动实施抵制,后果就难以预料了。就算是很好的优化组合,那也是欲速而不达。
长久以来,我们的国有企业往往没有尊重职工的习惯,企业如何发展、怎么折腾,都是官员领导的事,谁来当一把手,更是上面说了算;许多企业本身空空的,领导却是腰包鼓鼓;下岗失业的是普通职工,自大自肥的是国家干部。而国有企业,原本都是把职工看作是“主人翁”的。国有企业的被兼并、被重组,不像资本家的企业那样可不听职工的意见。一个有成千上万职工的国有大企业,为了职工的利益,为了社会的稳定,为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重组的步子宁可迈得慢一点、稳一点,工作做得细一点、深一点,不要为了快出政绩而急于求成。
资本,尤其是民营资本,其本性就是功利的,能赚钱则进,不能赚钱则退。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资本的“双刃剑”性质。这次民企建龙集团“二进宫”,第二次入主这个吉林省最大的钢铁企业,也是这样的色彩。效益差就退出重组,效益转好则又要重组了,而且还要控股,这样自然会让很多员工不理解、不赞成。东北老工业基地,本身就已是一本难念的经,其后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更不可能毕一役之功。
对于国企职工而言,今后要建立正常的意见建议表达渠道,使他们真正成为“主人翁”,能够直接维护自己的权利利益,不要什么都是别人做主:第一步是政府做主,第二步是“外来的和尚”做主。当职工利益受损时,抗议一方应该学会使用番茄与鸡蛋,而反“抗议”的一方则要学会使用水龙头和橡皮子弹,而不是真刀真枪、真拳真脚置人于死地。
来源:荆楚网 来源日期:2009-7-28 本站发布时间:2009-7-28
通钢悲剧与重组之死
评论
10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