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士底歌剧院


 

 

前几年去巴黎,我曾经住在“共和国广场”附近,那里离巴士底广场和歌剧院很近。记得有一天,去看密特朗时期建成的“巴士底歌剧院”,和北京的国家大剧院属于同类的作品,庞大、张扬、奢华,但是公众评价不是太好。

那天是个阴云密布的春天,树木刚刚开始抽新芽,云层滚滚,我就跑到巴士底去了。走出地铁,突然倾盆大雨,把我赶进了一家小小的漫画书籍专门店。当时是初春,初暖乍寒,小小的书店里面还有个暖炉,上面的开水壶吱吱的冒着蒸气,一只乖巧的小花猫就睡在旁边,有时还会轻轻地走过来蹭蹭顾客的腿。在书店慢慢看喜欢的漫画,雨停了,出来的时候手上就多了两包原来没有计划买的漫画书。

雨后阳光透云而出,照耀着闪闪发光的巴士底广场中间的那个高大的青铜雕塑柱;照耀着清澈的运河与运河上的一条条船;照耀着河两边漂亮的住宅;也照耀着那座密特朗总统建造的庞大的巴士底歌剧院。

这个并不见佳妙的歌剧院,可是耗费了法国纳税人天文数字般的金钱,因此引发了一系列错综复杂、针锋相对的口舌之战,几度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这个风格上有点过时的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全称就是巴黎巴士底歌剧院(Opéra de Paris Bastille)。
巴士底歌剧院是已故的法国总统弗朗索瓦·密特朗任内的重大作品。它耗资达4亿多美元,在全欧洲的剧院里,号称装备最完善。密特朗在1981年入住爱丽舍宫,为了要庆祝法国大革命200周年,他提出了一揽子大型建筑项目,其范围从卢浮宫开始,沿着香榭丽舍大街形成一条5英里长的轴线,巴士底歌剧院是其中的九大工程之一。堪比中国1959年的十大建筑,可是耗资要多得多。

这九大工程,引起的是非颇多,但后来渐渐也得到法国人的认可。像位于起点处的卢浮宫地下入口的扩建工程,也就是人们熟知的“玻璃金字塔”,由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所设计。当初,它简直被骂得七窍生烟,然而现在却最受欢迎,已是举世闻名的建筑佳作。

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的总统,个个都多事,从戴高乐到德斯坦.但是早期的几个,都在阿尔及利亚的泥潭中纠缠不清,没有过多力量来搞纪念碑型的公共建筑项目。到了密特朗时期,国泰民安,加上此公喜欢好大喜功的纪念碑式的建筑,因此大手笔的放手花钱。法国的政坛,原来就动荡多事,这一下子,可让密特朗的政治对手抓住了一个绝好的把柄。所以从1981年巴士底歌剧院破土动工之日起,就被人形容成是政治家的角斗场,舆论的笑柄,行政工作的泥潭和浪费纳税人金钱的一头“白象”。从头到尾,对巴士底歌剧院提出意见的人多得不胜枚举,说好的则少而又少,好像没有多少人喜欢这庞然大物。

法国现任总统希拉克,是密特朗的老对手。他在台下当总理的时候,一直有奇怪的传闻,说政府有意把歌剧院改成一座游泳池。如此耸人听闻的题目,巴黎的报纸照例不会放过。有个专栏作家提供的解决办法就令人啼笑皆非——干脆把它改回原来在大革命时期推翻拆毁的巴士底监狱算了。

巴士底歌剧院大体竣工,是在1989年,也就在这年2月,执掌剧院乐团的青年天才指挥家巴伦博伊姆,给剧院炒了鱿鱼。这件事件,又引起了一番轩然大波。按美国《时代》杂志的评论,巴伦博伊姆表面上是跳槽到大洋对岸,接管了芝加哥交响乐团,成为乔治·索尔蒂爵士的继承人,坐上了美国指挥界的头把交椅。但明眼人不难看出,他裤子后面还印着巴士底后台老板的鞋印呢!

的确,巴伦博伊姆才华横溢,如今正在大红大紫之际,他又是一向有名的聪明、会做人,最能讨乐团的欢心和拥戴,要是连他都伺候不好巴士底歌剧院的话,其他人还用想吗?

 

 

当时整个巴黎都在翘首以待,看谁会傻到有勇气来坐这个位子,结果又出人意料,中选者是韩裔青年指挥家郑明勋(Myung-Whun Chung)。郑明勋何许人也?此前他不过是个小有名气的钢琴家,指挥方面,至多在原西德一小城领导过一个广播交响乐团。而他为人所知,多半因为他是韩国著名女小提琴家郑京和的弟弟。法国人做事就可以这样奇怪的,不按照章法出牌,我行我素,要不怎么这么牛呢?

这个郑明勋与巴士底歌剧院的合作还是很不愉快,1994年愤而辞职。巴黎人生性幽默,于是就编出一则笑话来——有人问:“巴士底歌剧院和初航就沉的泰坦尼克号豪华邮轮有什么区别?”回答是:“泰坦尼克号还有一个乐队”,意思是巴士底歌剧院连乐队都没有了。也够挖苦的了。

巴士底歌剧院从开始就奠定了争议的立场,媒体总是紧追不放。上次去巴黎的时候,看见法国最大日报《世界报》(Le Monde)上有痛骂歌剧院的文章,因为这份报纸据说从2002年5月来就对在这里演出的音乐会不断攻击,歌剧院一气之下决定停止在《世界报》上刊登商业广告。歌剧院总监休盖·高尔指出:“《世界报》对我们的制作没有一个是予以肯定的。他们愤世嫉俗的评论家们将歌剧院现有的制作称之为‘陈腐’,缺乏创新精神。在这种情况下,再在如此误导读者的报纸上刊登广告毫无必要。”高尔还说报纸上的评论与观众的反应相左。

《世界报》近日称巴士底歌剧院舞台老化危险。随后不得不在剧院方的强烈要求下修改报道。根据一份关于2002 -2003演出季的上座率的官方报表,平时上演芭蕾的加尼埃歌剧院的上座率为98%,而巴士底歌剧院上座率仅仅为93%。

现在巴士底歌剧院的首席指挥是詹姆斯·科隆,不知道他之后会是谁了。
歌剧院的设计复杂的。剧院建筑计划伊始,政府就标榜要建一座现代化、大众化的歌剧院,而不以加尼埃歌剧院那种皇室豪奢派为荣,自然这还是合理的,合乎民意的。问题就看你怎样去诠注这个目的了。现代化固然无可非议,但歌剧院这种建筑,历来是最富贵族气息,于今竟要和大众化的概念达成妥协,倒是一件创举,难免要引得众说纷纭。不过有一点可以确定,加尼埃替拿破仑三世建筑的巴黎歌剧院,是法兰西第二帝国时期奢华的折衷主义建筑风格的代表,与这座由加拿大建筑师奥托(Charlos Ott)设计的巴士底歌剧院相比,反差确实极为鲜明。

奥托的设计,以传统的城市空间体系为依据,在建筑的材料上,则注重用石料、金属和玻璃来构成建筑物外部形象,方块结构虚实堆砌,后现代主义时期的典型手法,糟糕的是后现代主义现在已经过气了,这个建筑就有一种昔日的感觉。可见追逐时尚在设计上是大有问题的。

 

剧院的内部设施倒是尽善尽美,有欧洲第一之称。舞台的进深有246英尺,各种精巧完备的机械装置,更换布景几乎可在瞬间完成。一台场景的场景,通过机械设备,能够原封不动地从舞台位置上转移到排练剧场去。

歌剧院另有一个移动伸缩自如的可变式歌剧表演中心,它的高度、座椅数和舞台前部装置,全部可以靠液压机械装置任意改动。这样一来,无论是举行小型的独奏会、独唱会、室内音乐会,还是有大型交响乐队参加的演出,都能应付自如,观众的座位,可以从600席一直加到1300席。剧院还拥有面积4500平方米的排练大厅,各式小演奏厅、展览厅、图书馆、餐厅和书店等附属设施也一并俱全。

至于歌剧院的观赏大厅,则受非议颇多,尤其主厅的楼座,是一种螺旋式的倾斜状,看起来危险万分,座位太窄,台阶又嫌小,所以有人打趣说,法国歌剧的爱好者,最好有羚羊般灵巧的身手,否则很有可能跌伤腿脚。我去过两次,都有这种要倾倒的感觉,不知道设计师是怎么考虑的。

剧院的设计者——加拿大建筑师奥托,原本藉藉无名,他能从全球700余个竞争方案中脱颖而出,令很多人出乎意料。就有那么一个颇怀恶意的说法在私下流传:说是按评选规矩,评审团在裁定作品时,照例不知道作者的名字,而众所周知,密特朗总统偏爱美国新现代主义建筑师理查德.梅耶(Richard Meyer,1966年“纽约五人”之一)的设计,但是投标评选的时候,是不能够看名字的,于是评审团煞费苦心、揣摩上意,挑了一个最像梅耶风格的作品,以为这样就可以选到他了,结果开出来一看,中选者却是全不相干的加拿大人卡洛斯·奥托。这个传闻,查无实据,但是我总觉得无风不起浪,恐怕事出有因,大概因为奥托的参赛作品,的确有近似梅耶风格之处吧。

 

 

 

2009年7月3日,于洛杉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