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季羡林先生


看过季先生的文章,对他一直非常敬慕。惊闻季先生归天,甚是为伤感。季羡林先生一生没有什么遗憾,学术成果丰硕,桃李满天下,品德高尚,享誉海内外,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楷模。完全可以用“学高身正,德才兼备”这个知识分子的最高荣誉来赞美季老了。

季老的一生如此伟大。我们作为晚辈的,自然非常羡慕季老先生。子曰:“见贤思齐”。我也来奢望一下如何才能达到季老先生的高度呢。

首先,有一个平常心,不在乎物质的享受,把全部的精力放在自己的事业上。季老先生是一个不讲究吃穿用的人,以至于报道说有的学生把他当成了学校里的老民工。知识分子不讲究物质享受有人可能认为这是目前的经济发展势头所不相和的,因为中国一直提倡拉动内需,目前大家都说鼓励消费,为什么不在乎物质享受呢。我认为这个并不矛盾。

并不是知识分子必须清贫。虽然历超历代中国政府都提倡清贫乐道的生活态度,其实历来中国的知识分子地位是很高的,收入也是比较高的。“士农工商”四个阶层,士大夫是第一位的。当前中国的知识分子也比社会上其他的阶层的生活状态普遍好。之所以说知识分子不能也不要在乎物质的追求,是因为做学问需要长期的时间和精力的投入,只讲求物质享受,哪里还有时间想做学问?

中国历来讲究“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个提法当然是片面的,但是在治学的态度上我认为是有道理的。因为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如果我们把精力都浪费在那些物质的问题上,对学问的追求就不可能是精益求精的态度。即使是做管理的企业家也是一样,真正一心想把企业做好的人根本就没有时间和精力去骄奢淫逸,一个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要把精力都放在解决主要矛盾上去。主要矛盾就是如何把学问做好。

一个人一旦骄奢之心一起,那么进取之心就会没有了。知识分子作为一个社会的精华的代表,应该做到社会的精神领袖的作用。“给我一片天空,我会创造奇迹。”不光是知识分子,每个人都应该有这种进取精神。

第二,自信并且心胸宽广。一个真正有追求的人自然心情坦荡,我们都知道一个成语“气定神闲”,气定了自然能神闲。如何做到气定呢,就要有一个自己的自信。有自信的人是最坚定地。因为心里有一个主张。如果自己的事业比较成功了,那么这个人的心境也就比较安闲了。只有在科研上做出成绩来的人才会非常的自信,自信的人是最不需要张扬的,因为大家都知道他是了不起的,自然大家都尊敬他。只有没有什么能力的人害怕别人看不起他才会到处张牙舞爪,生怕别人看不起自己。越是这样的人大家越是讨厌。看到季老就知道一个真正希望成功的人是应当如何努力了。

“仁者无敌”,并不是耍阴谋的人有多厉害,真正厉害的人是不耍阴谋的人。真正的自信来自哪里?来自我们不懈的努力。就像孙子兵法里讲的“无持其不来,持其不能来”,我们看到这句话能知道军队的自信建立在自己的战斗力上,我们的自信力建立在哪里呢?农民在自己的勤劳上,工人在自己的技术水平上,知识分子在自己的科研能力上。我们真正的自信就在我们的努力工作上。

第三,努力。季羡林先生每天都四点起来看书写文章。能有这样的工作学习精神即使不是什么聪明人也一定会有所成就的,更不用说他天生聪明了。不用说他有多努力,就把他的著作的字数统计一下,平均每天要写的字数就足够让许多大学生羞愧了。正因为他如此努力才得到了老师西克教授的青睐,把毕生研究的吐火罗语和吠陀语倾囊相授。也可以说是他的努力打动了老师。如果他只是聪明而不努力,老师绝对不会把毕生的研究成果交给一个没有希望的学生。

第四,具体到科研方面,我认为首先是要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学科,如果天生的对某个学科感兴趣最好,如果学了自己不喜欢的学科也最好能找到兴趣点。有了兴趣才能学好或者干好。

季羡林对语言有天赋,并且还找到了这个优势。这是季羡林能够成功的一个很大的前提原因。但是就是这个选择也不是理所当然的就是这样的。当时大家都认为理工科重要,没有人想学习语言,但是季羡林偏就喜欢文科,他就选择了这个学科。可以说在当时他就是选择了一个大家不喜欢的冷门学科。即使在今天又有谁会选择一个已经几乎没有人使用了的古老语言作为自己的专业呢。我们要学语言也是要找一个好找工作的语种。季羡林先生当时的选择可以说是被人不理解的。

我们很多学生经常说在高考的时候选择热门专业,为了以后一个好工作。这个初衷不难理解,也无可厚非。但是我们不想想,为什么一定要在热门专门才能成功,为什么不选择你真正喜欢的专业呢。你难道能在一个自己并不热爱的学科里面做得比你喜欢的学科更好吗?就想选择结婚的对象一样,美女们都要选择一个又有钱又帅又温柔又体贴的,先不说这个可能有多大,即使美女们找到了这样的,你能保证你们一定会幸福吗。

我认为还要说明一下,虽然选择的过程是那个态度。但是如果一旦选择了就不要随便更改了。因为更改的成本很大,如果你不确定自己以后要做什么最好不要改变。我们今天很多人说我不成功就是因为我学的专业我不喜欢,甚至不适合。那么你就只有两个选择,要么继续努力学你认为自己适合的专业,要么就自己当前所从事的行业或学科中间找到兴趣点。当然换一个行业和学科的难度大家都知道,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做好本职本学科的工作就是最现实的了。那么应该怎么做呢。就我来说我认为没有什么东西是绝对排斥的,只要下定了决心什么都能学好。李阳的疯狂英语大家都知道,李阳经常跟大家说他上大学的时候四级考了几次,英语补考了几次,但是后来他也能把英语学好。先不管李阳的英语方法是不是适合所有的人,但是他这种不顾一切的努力精神就是很值得大家学习的。

第五,能坚持。在别人不做学问的时候也要坚持自己的事业。文革期间,季羡林受到冲击离开了研究岗位,在一个门岗里面值班,也就是做看大门的。当时的情况很多人停下了科研工作。但是季羡林没有停下来,在几年的时间里连续完成了《吉檀迦利》的翻译工作。即使在现在优越的条件下,又有几个人能有这个定力坚持完成这样浩繁的翻译工作呢。要不说季羡林能成功没有什么可以羡慕的,就是能坚持。如果我们也能这么努力,我们也能成功。可是我们没有这样的定力。现在能有点理解为什么说“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其实困难远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可怕。用毛主席的话说就是“纸老虎”。只要我们下定决心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虽然无缘见到季先生,但是季先生的高尚人格让我们感动,催我们奋进。纪念季先生最好的办法就是更好的发扬他的精神。与诸位学人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