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地王现象对中国社会造成的潜在伤害(7月4日)


 

新地王现象对中国社会造成的潜在伤害

 

关键词:地王  社会矛盾  资金流动  果然上涨”

 

中国指数研究院的数据显示,200961日至7日,全国20个重点城市共推出土地124宗,环比增加25%,成交土地面积173万平方米,环比增加14%。新的一轮地王是在4月份小阳春开始发力的时候就在全国各地开始出现了。

610,广州市城市建设有限公司拍下广州珠江新城一地块,每平方米1.53万元,总价3.45亿元,成为广州新地王,而此前珠江新城最高楼面地价为每平方米11912元。

从绿地集团分别以9.57亿元和12亿元的价格接连拿下上海松江区辰花路15B地块和徐汇区斜土街道107街坊,创今年上海土地出让价格的新高,到富力地产溢价250%并以10.22亿元拿下北京广渠门外10号地,再到中洲宝城26.1亿元拿下深圳3宗捆绑商住地块,雅戈尔10.28亿元拿下宁波地王。一个多月的时间内,国内地王频现。

6月末,先有“奥运村乡地块”创下15217/平方米楼面单价纪录,仅4天后的630“广渠门外10号地之后仅存的黄金地块”广渠路15号地,便刷新了这一纪录,中化方兴最终以40.6亿元的天价摘得这块地,楼面地价约合每平方米15320元。

 

欲让人灭亡,先让人疯狂!

SOHO中国的潘石屹在15号地块参与争夺并在33亿元的时候退出争夺,他提醒,在对北京新“地王”的竞拍中,没有一家境外公司参加,“折射出全球资金对中国、对北京房地产市场的一些看法,说明他们对这种疯狂拿地的举动并不看好”。

上海市城市经济学会的高级经济师顾海波的指责更是言辞激烈:“中国楼市是世界上泡沫最大的地方之一”。一旦后续购买力跟不上,就可能出现类似美国楼市泡沫破裂的危机。

 

有人说,国资背景的房企在火热的夺地大战中再造新“地王”,其背后的资金背景应该引起有识之士的重视。由此我们还是能够更清晰地勾勒出资金流动的简要流程:

百姓的钱通过税收给了财政,通过储蓄给了银行,通过投资给了股市;那些钱通过财政、银行、股市转到了国企与央企的口袋。国企与央企原本是不缺钱的,或者从来都没有缺过钱,但不拿着还不行,只好照单全收。

但资金是需要有出口的,需要有可以取得利益的投向的。

 

所以央企无奈地把钱再投回股市并导致大盘从1634点回到3000点的上方,并加大上攻的势头。制造出新的一轮股市泡沫,不明就里的中小投资者与散户一同再把自己的钱投入股市,以赚取上涨的股指。

虽然说“赚了股指不赚钱”的情况比比皆是,但赚了钱也难以得到股东法定的分红权,盈利了还要被征取各种相应的税收,亏了也就亏了。但毕竟大盘指数的“果然上涨”。

另一方面是投入房地产,成为新的地王。并指引大家把另一部分钱用来买房,用未来更高的房价加大百姓对居住成本的焦虑,在焦虑中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进行抢购,追高并实现房价的“果然上涨”。实现国企与央企资金的投资收益,因此我们用有理由相信,京城房价势必会有一天跨越30000/平方米的价格线,而且时间将会比预期的要快。

当然,为了造成新一轮的投资热情,舆论导向也是很重要的因素,而且现在正在积极地配合之中,比如股市中3000点大关被攻破,45万的开户数以及10万亿的资金量,所有这些数据都说明了股市的火暴;而房地产更是以“小阳春”的销售火暴来证实市场潜力的存在,同时又是对小产权房的赶尽杀绝,对18亿亩耕地的坚守,对价格上涨的放任自流等等都是对房地产价格看涨的有力支撑。

 

有专家说“假如本来应该投向产业的资金,以这种方式进入楼市,那无疑是对原有产业和房地产业两个产业的双重伤害”。

大型国资房企除了得到银行资金的青睐外,更有便利渠道获得母公司输血。那么母公司提供的资金中,是否有四万亿元扩内需的资金?监管部门是否真的有必要就此介入调查。

 

本人认为,这是无须调查的,而且所造成的伤害会更深入,甚至会对政权的稳固程度有所冲击,这是由以下各方面因素决定的。

 

一、在国际经济与地缘政治方面:

舆论导向与主观的良好愿望丝毫不能改变外部的金融风暴造成的继续伤害,美国曾经最富裕的加州面临729日的生死大限,很有可能在那时遭遇破产,其他各州政府的财政也未必好到哪里去,从政府到企业的全面裁员,加重了美国的失业率,半年前本人预言的10%的失业率即将被突破。

另外,日本的失业率创下六年以来的新高,日本韩国时刻在提防朝鲜的核威慑与安全,而麻生与李明博的支持率都在直线下降。中国在六方会谈上,被朝鲜抛弃的尴尬甚至国际社会与朝鲜之间的制裁和抵制所形成的唇亡齿寒性的威胁时刻存在。欧洲的CPI降低到负数,衰退刚刚开始显现。

这样的外部政治经济环境难道足以支撑中国奇高的房价吗?

一旦发生战争,中国百姓的亿万财富将顷刻间灰飞湮灭!

不晓得还财富于民的政策将会受到惨痛的打击。

 

二、在国内经济的未来发展的角度看:

地产小阳春变成了地王频现的夏季狂潮,而且其中有央企和国企背景的占据了绝大部分。这可以说是针对国企和央企的极为宽松的财政与信贷政策的必然结果。民营中小企业依然生活在水深火热的资金压力之下。面对缺钱的如铁公鸡——不仅不给、一毛不拔而且持续性地巧取豪夺;面对不缺钱的反而硬把钱往人家口袋里塞。但那些钱如果继续朝重复建设的方向,势必造成新一轮的产品积压,难道不是一种浪费?

同时,美元和欧元相对人民币的持续贬值,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所形成的出口利益丧失,再加上在国际上对来自中国的投资与贸易保护,莫须有的知识产权、倾销、政府补贴等指控,使得中国庞大的制造业几乎面临全军覆没的境地,由此不得不以关掉工厂为最终的抉择,这就进一步造成了失业的压力。同时,东南亚以及台湾小岛都在依靠中国的贸易支撑,在利益上进行输送。

这些因素都在时刻影响着中国的经济实力。

 

也有一些相对独立的经济学家意识到了中国庞大救市计划所形成的重复建设与浪费所带来的危害。

香港《南华早报》在629日撰文,经济学家说“浪费”开支可能阻碍大陆GDP增长,并警告说,大陆在基础设施方面的大量刺激性开支短期内能促进GDP增长,但从较长期看会大大降低GDP的增长速度。

隆巴德街研究所的首席经济学家查尔斯·杜马斯说:“中国的基础设施刺激方案在短期内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但因为产能过剩,从中期来看并不是一件好事。”杜马斯预计,在今后的510年,中国年经济增长率平均在6%左右。“过去25年来中国年经济增长率平均达到10%,这种增长势头将无法持续下去。”杜马斯说,若非“被浪费的基础设施开支”,在今后的510年,中国的GDP增长还能更高。杜马斯以日本为例,说日本的GDP增长从上世纪80年代的5%跌至90年代的1%甚至更低,部分原因就是基础设施投资过多。

香港经济咨询公司Asianomics的行政总裁韦卓思说:“中国将出现很多浪费的投资。政府解决危机的办法是扩大投资和增加产能。但不幸的是,这种办法会破坏盈利能力。”“面对经济下滑,中国政府的货币对策是制造通胀压力。”今年第一季度的货币供应增长高得惊人,按年算达到45%。政府鼓励银行扩大信贷,以抵制经济下滑。“这个数字很惊人。任何国家这么做都会导致投资者蜂拥而入,造成通胀压力骤增。”

谈到大陆长期内的GDP增长,韦卓思预测的数字甚至比杜马斯还要低。“如果幸运的话,在今后1020年里,中国的年均GDP增长能达到5%。世界经济需要1020年时间才能恢复。”韦卓思说,虽然人们普遍认为,中国至少需要8%GDP增长才能维持就业和社会稳定,但中央政府可以通过适当的政策,在低于8%的经济增长下实现上述目标。

——耐人寻味的是:那适当的政策是什么呢?

 

世间的一切都是很微妙的。

但把花不了的资金反身投资到房地产与股市中,用资金的洪流去冲击已经形成的泡沫,势必会造成更多的泡沫。

钱以财政、银行信贷的方式到了国企与央企手里,既没有拉动就业,更没有带动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却在推高地价,拉高房价,假如在宽松货币政策结束之后,信贷利率开始上调,百姓照样买不起房、还不起贷款,同样,资金投入股市,虽然在拉高股指,却还是在为那些上了市的国企央企们在输送自己的血汗钱,最终都是自己的生活受到影响。

从长远来看,就业压力依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缓解,相反会更严重,因此就势必要降低就业所得之劳动报酬的期望值,因而那些从外地、从乡下汇聚到城市里的人,照样生活在奔波劳碌与衣食无靠的景遇之中。

 

三、从近期内的货币政策来看:

当下,中国的经济理论界与传媒的舆论已经在散发中国将率先从经济危机的阴霾中走出来了,而这一论断又得到了来自国际著名智库,对中国利益有所图谋的国家与地区的一片褒扬之声。正是这种褒扬麻痹了国内专家与媒体的心智,而那些人又上对决策层蒙蔽,下让百姓麻木。让百姓盲目乐观,让决策层的货币政策从开放型的转变成为紧缩型的。

而随着央行存贷款基本利率的提高,各商业银行的利率也会水涨船高,而房屋的银行按揭更会水涨船高,并进而加大买房人的负担。到了相应的临界点,就会如美国次级贷危机爆发的前夜一样,如骨牌一样逐渐倒掉,形成中国式的金融风暴。

相信这将是不久之后的将来的事情,而这样的“断供潮”的预演已经在2008年的深圳出现了!

 

四、从行业内的竞争因素看:

一面是财大气粗的央企与国企背景,一面是有海外上市或者国外财团支持背景,在这样的夹击下,纯粹民营开发商在资金链上绝对处于劣势地位。这就相当于被灭掉了赵国之后的燕国与齐国,面对秦国的进攻没有任何抵抗之力。

百姓会认为,黑心的不是那些民营开发商,而是这些有国企央企背景的开发商,并进而会轻易地推导出本文开始所说的老百姓的钱是如何通过财政、银行、股市与市场转到开发商的口袋里的逻辑关系。由此就会形成对立。而且没有了替罪羊,一切怨气都会直接撒到他们的身上。

但谁都会不难想到:国企与央企的开发商都仅仅是政府的代言人,那些怨气都会转移到执政者的头上,并进而影响到整个国家的政局稳定与政权根基。

 

五、从国内百姓与地方政府的对抗情绪来看:

百姓会从另一个逻辑来推导:

——政府名义上是在声讨房价过快上涨,但却通过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以及给央企的输血而推动房价上涨;政府名义上认可非国有经济对国家的贡献,却又通过资金、政策与舆论执行国进民退,让民营经济迅速消亡。当房地产开发的主体是国有资本的时候,再出现高房价的矛盾就不会是那么复杂的了——政府低价拿地,中间盘剥民工的剩余价值,赚取高比例的利润。

对立成分增加了,管理成本将会无限增大,这无疑将是执政者最不愿意看到的现象。

政治家需要的是稳定,只有商人才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当利益关注点从稳定的民意转变成为商业利益的时候,已经证明是在败落了。就如一件商品,相对于“给多少钱都不买”,打上了标签就已经是在待价而沽甚至做好降价的准备了。

这才是最为严重的伤害。

 

大家都清楚,其实房地产开发除了与政府的人脉关系之外,也没有什么太高的技术壁垒,无非就是比谁的财力雄厚,比谁更舍得烧钱。都知道当烧了钱之后不能挣钱,这种投资就是一种浪费。所以,政府的投资也是要赚钱的——那么赚的是谁的钱呢?

 

房价上涨的时候,因为开发商的资金都在拆迁与建设方面,所以政府就不着急批地;等到房价在跌势中,刚刚出现价格回调,就再以地价推动房价。房价与地价的轮番上涨,逐渐提高了人的生存成本。因此,这地王的出现是否也是一种策略。

是否在告诉大家——地方政府是惟利是图的,才不会管百姓的生存是否幸福。

 

北京西三旗某限价房项目交用仪式上,某房主当场向交钥匙的市领导下跪。可望不可及的房价,已经压弯了普通人的双膝。

——多么具有戏剧性而又让人痛心的一幕啊!

但这也是一种明显的警告!

 

贾春宝

200974星期六

 

电话:1326925812289581930

MSN: [email protected]

QQ469063961

价值中国网个人空间:http://bekings.chinavalue.net

原创外汇评论主页:http://blog.hexun.com/chunbao/defaul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