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选萨缪尔森《经济学》作靶子?
建立竞争经济学可以有两种方式,一是正面建立竞争经济学的概念和逻辑体系,二是在批判现存经济学的过程中建立自身的体系。考虑到斯密经济学的广泛影响,我选择了第二种“边破边立”的方式。恐怕只有这样,才能澄清基本概念上的区别,澄清两者对实际经济过程的解释的异同,从而有利于读者比较选择。
既然批判斯密经济学,为什么不以《国富论》作为对象呢?有的人可能会问。我也这样想过,但觉得不妥。《国富论》以后,经济学虽然是在斯密开创的轨道上运行,但对于“看不见的手”的论证,又有了许多新的进展,如帕累托最优,科斯定理等;同时,多数西方经济学家也有限度承认“市场失灵”。凯恩斯经济学则打破了市场经济自动均衡和谐论,引进了政府调节经济的“看得见的手”。因此,如果只把目标定在《国富论》上,真正的批判对象可能会溜走。
这样,就选择了号称销售达1000多万册的萨缪尔森《经济学》作为批判对象。更准确地说,是萨缪尔森《经济学》第16版的中文版[1](在正文中出现第X页字样时,即指该书第X页)。在西方经济学家中,萨缪尔森是相对不错的,他本人也力求客观公允。即使在新自由主义浪潮席卷世界之际,即使萨缪尔森在第16版中加入了“市场机制的再发现”以顺应这一浪潮,而萨氏此著仍带着浓重的凯恩斯主义特点。萨缪尔森被称为折衷主义大师,徘徊在“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之间。他深知市场的内在局限,比新自由主义的旗手米尔顿·弗里德曼之流远为渊博和深刻,而且具有人文关怀。但是,萨缪尔森仍然在斯密体系之内,其基调仍然是推崇“看不见的手”,特别是在微观经济学部分,几乎是对斯密体系论证和阐述的集大成者。正是在这一点上,萨缪尔森的著作在中国和世界各地发挥着市场神学的教义的作用,为新自由主义的流行推波助澜。
虽然如此,当一些相识或不相识的朋友听了讲座,希望我推荐经济学教材时,我还是推荐萨缪尔森的《经济学》。也许我更应该推荐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的《经济学》。斯蒂格利茨曾任美国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世界银行副行长,他大力批评新自由主义,批评华盛顿共识,是少见的有良心的经济学家。他也出了一本《经济学》教科书,据说是推翻以萨缪尔森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派的著作,是继穆勒索 、马歇尔、萨缪尔森之后,第四本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教科书。然而,很遗憾,我还不熟悉斯蒂格利茨的《经济学》。浏览的感觉是,斯蒂格利茨同样维护“看不见的手”和自由贸易逻辑,在此前提下作了些局部修正。斯蒂格利茨强调市场交易的信息不对称,这一点我十分欣赏。但是,从方法论角度看,斯蒂格利茨总体上仍属于静态分析,这就局限了“信息不对称”的意义。
由于上述原因,本书在布局上侧重于微观经济学批判(本书第一篇,共28节)。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脱节是西方经济学家们自己都承认的尴尬。当竞争经济学重建了微观经济学以后,经济危机的原因就昭然若揭,而其解决办法也就一目了然。这样,也就重建了宏观经济学(本书第二篇,共7节)。既然市场经济有这么多的问题,那么是否应该、是否能够放弃市场经济呢?本书第三篇(共4节)探讨了这个问题,从而引入了政府的必要性,进而道德和信仰的必要性。第四篇是应用,该篇文章大多数都已经公开发表。所选文章或者针对某个产业、企业、个人的具体问题,或者针对某项经济政策,或者探讨当前经济形势,从竞争经济学的角度提出不同的看法或建议,读者可以从中体会竞争经济学的实用性,以及与主流经济学的区别。其中最后一篇《略论道德市场经济》着重是给有志于改造社会的理想主义者看的。
萨缪尔森的《经济学》很厚,字数达121万,而本书则很薄,不到30万字。以薄击厚,似乎自不量力。但是,理论的内在力量是逻辑与事实的一致性,而不在于字数的多少。萨氏的《经济学》有大量的事例、图表和数字来说明其逻辑,本书也完全可以援引事例来增加篇幅。但考虑到读者的时间有限,本书还是以阐明道理为主。科学强调证伪,对于现有理论,破其一即破其全,一个反例即可证明一个定理的错误。就新理论而言,真理往往是简洁的。例如,全部牛顿力学可以用公式F=MA来概括。其实,为了阐明一个逻辑,我已经用了足够多的事例,因此,本书的篇幅可能不是少了,而是多了。此外,萨氏《经济学》中有一些部分属于事实陈述,如货币与银行,联邦储备系统等,有一些是统计工具的构造,如国民生产总值,物价指数等。这些部分与经济理论关系不大,因此其细节不在本书讨论之列。
在写作体例上,本书采用了篇、节结构,即分三篇,各篇不设章,直接到节。之所以如此,是希望各节能够独立成篇,陆续发表;又相互衔接,自成一体。当然,这样做的坏处是节与节之间,篇与篇之间难免有重复现象。在不损害各节独立性的情况下,我在合编时适当做了删改。
事实上,第一篇第一、二两节分别发表于《读书》杂志2001年第2、3期(其中第二节又被《读者》杂志2001年第15期转载),第一至五节合起来以《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哲学辨析》为题发表于《哲学研究》2001年第8期(后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1年第6期转载)。此外,一些思想性或经济性网站也陆续刊出第一篇若干节,其中主要有士柏网(www.pen123.net.cn, 或者:210.77.146.174),中国宏观经济信息网(www.macrochina.com.cn)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