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的“禁补令”缘何无人理睬?


教育部:“禁补”与“抓补”,谁该成为重头戏?

日前,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共同发出通知,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共青团和少先队组织、妇联要认真安排好学生暑期工作,组织好学生假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把时间还给学生,使中小学生度过一个健康、安全、文明、愉快和有意义的暑假,促进学生健康成长。通知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要严格落实《教育部关于当前加强中小学管理规范办学行为的指导意见》中关于不占用学生法定休息时间加班加点或集体补课的规定,禁止组织集体补课、有偿补课的行为;要加强督导检查,对违规补课的行为要及时查处。(教育部网站200975)

这是教育部第几次发布这样的“禁补令”,笔者实在是数不过来,同时笔者也坚信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是难以数得清楚的。不过,笔者发现这次教育部所发布的“禁补令”与以往“N”次的有所不同,那就是本次教育部把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也攀上了。至于教育部为什么要和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共同发布这样的“禁令”,笔者不得而知;但笔者敢于肯定的是,在暑期补课班、培训班依然热闹非凡的事实场景之中,教育部即便是把国务院拉出来也是不会有什么效果的!

事实上,只要我们稍微地网上搜寻以后,就会发现几乎所有的省市每年都在颁布同样的禁令。然而结果如何呢?禁住了吗?显然没有。尽管教育主管部门三令五申严禁,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不允许集中补课,就衍生出“兴趣班”、“培尖班”、“补差班”的旗号。花花绿绿的培训广告几乎众口一词:语数英理化辅导、数理化英辅导班、暑假中学辅导、高考强化训练等等。而当商业培训机构大把大把赚钱之时,不少的学校开始眼热起来,本着“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思想,也开始打起了禁令的擦边球,玩起了“躲猫猫”的游戏。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教师有偿家教各地都有存在:带一个学生每天2个小时10天交500元,一天上午2批,下午2批,每批10多人不等,真是忙得不亦乐乎。

禁令每年发,但补课还是屡禁不绝,“禁补”与“抓补”,几乎成了每年假期都要上演的一出戏。面对如此的尴尬,原因为何?

一是可怜天下父母心,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心理作祟。中考、高考凭考分定夺命运的现实,让一切关于学生学习成绩不是第一重要的说法变得苍白和无力。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个屡遭批判的观点,如今仍然生命力不减,它的顽强存在,是滋生形形色色补习班的根源。据了解,从来不参加补习的学生只占很少一部分。他们中,要么是孩子非常优秀,不需要参加补课;要么是家长比较开明,不让孩子参加;再有就是家里比较贫困,交不起昂贵的补课费。

二是升学率高就是一所学校的社会评价误导了学校行为。事实证明, 越是重点校的学生补课越多,不但毕业班学生补,非毕业班的学生也在补;不但假期补,平时也在补;不但补主科,还补各种小科。补课的目的,有的是重新学习已经学过的知识,有的是拾遗补漏,有的是为了拔高,有的是提前讲新课。原因只有一个:考上国家重点、省重点的学生越多,学校的名气就会越大。

三是市场经济是催化剂,利益驱动下强占教育市场。从补课这一现象上可以看到,教育绝对是一个大市场。现在充斥教育市场的各类补习班不计其数,既有营业执照、各种批件齐全的文化补习学校;又有租用几间教室临时组建的野补班;还有干脆将自己的住宅改为课堂,招纳师生来此聚集一堂的;更有放学后,直接将自己所教的学生领回家,继续让其吃小灶私补。而每每临近学期结束或者开学时,学校的门前都聚集很多补习班的宣传人员,往学生家长手里塞传单,人散后地上一片狼籍。

四是部分教师职业道德沦丧,课内不讲课外讲变相增加自己的收入。有些教师在课堂上,故意不认真讲课,好让学生再找他补课;甚至有些老师干脆在自己加中暗地开办“补习班”,打着“培优”的名义敲自己的学生竹杠。

五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执法不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本来,补课是国家教育部以及各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三令五申禁止的,禁令也是教育行政部门下的,但却又往往对其管辖范围内学校顶风作案、补课成风之现象不管不顾。这是造成补课现象愈演愈烈的最关键所在。

笔者是一名教育工作者,深知中小学教学内容的设置经过了权威专家反复论证的,其分量和难易程度都是科学合理的。设若教师能够严格按照课程标准施教,在规定课时内是完全可以完成教学任务并能够达到设计的教学目的的。否则,教学内容就不会如此设置;即便是出现不能完成任务时,教育部恐怕考虑的也不是让学校补课完成,而是延长学制的问题。因而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补课都是不符合教育规律,不利于培养、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的错误行为。当前补课之风盛行,恰恰反映出了一些学校教学质量低下,导致了规定的教学质量不能按时达标等等的弊端。但是,这些简单的道理作为教师不晓得吗?答案是否定的,在利益的驱动之下,“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也成为了某些学校和教师的敛财之道。

古人云:要言出法随。这就是说,“国家明令禁止的东西,就绝对不能允许为之。对公然违抗的,就必须予以严厉的惩处,不仅不能使其占到便宜,而且必须使其付出代价这样才能以儆效尤,禁而方止。”否则,如果一味地发布禁令,导致禁令泛滥化,却只见雷声不见下雨,那么,公文将丧失威信,更重要的是,政府也将因此失去威信而不能令民众信服。——事实上,我们生活中的禁令很多,可是,禁令的执行效果却并不如人意。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现象几乎司空见惯。往往禁令出台后,最初能管用几天,但过了敏感时期后,一切又恢复如初。要问禁令执行不力的原因,我想关键还是在于各地的教育主管部门。试想,教育厅门前的学校补课尚且没有人查没有人问,更何况那些“躲猫猫”的学校和老师呢?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只有禁令而无实际行动的官僚主义作风是导致“禁令”成为“一纸空文”的关键所在。我们可以想象,一面是各行各业的禁令过多过滥甚至重复不断地屡屡出现在公众眼前,甚至到了泛滥化的程度;一面是不少部门有令不行,有禁不止,阳奉阴违,我行我素,始终不见查处了多少人。如此屡禁屡令的游戏当中如何能够见到实效?

《曹刿论战》有言,“一而战,再而衰,三而竭。”。笔者在想,设若教育部以及各地的教育行政部门对于“补课”能够做到彻查一批、关闭一批、处分一批、开除一批的话,还会有这种“屡禁不止、愈演愈烈”的闹剧和丑闻吗?——在这个把“禁令” 当作“法宝”的年代里,笔者建议教育部还是不要动辄就拿禁令说事了罢,还是多思考一下“为什么要制定了禁令?” “禁令的执行力怎么样?”“为什么禁令总是禁不住?”等等方面的问题吧!

——“禁补”与“抓补”,谁该成为重头戏?笔者恳请教育部给予回答!!!

(李吉明200975日于河南新乡 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