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品油价,市场与政府掰手腕


             成品油价,市场与政府掰手腕
 
        鲁宁:2009年7月9日北京青年报“重点关注”
 
昨日,国内有十数家纸媒再度“集体关注”成品油价。不约而同的是,各报都援引市场人士或消息人士的说法,声称成品油零售价本月中旬很可能被迫下调。
 
连续数日,笔者也在关注近期成品油名义价格涨而实际价格跌之怪象,但关注目的不是为了看笑话,也无意参与中石油驳斥“国内成品油价高于美国”的理由是否成立----因为,中美成品油价的生成机理差异很大,缺乏直接比对的立论基础。还有,简单痛斥垄断让人耳朵起茧,打口水仗费精力还费时间,笔者只想强调市场之“看不见的手”与政府之“看得见的手”,如何在油价实际调控时形成“调控合力”,对于政府这是一门必须掌握的调控艺术,把握得当并最终做到游刃有余,不光有利于成品油价定价合理及油市稳定,对宏观范畴内的市场调控亦善莫大焉。
 
6月初至6月底,发改委两次调高成品油价。其中6月末的那次调整幅度比月初的那次还大。经前期反复放风,人们对油价上调有一定心理准备,故,“靴子”两次落地均未引发社会舆论的过度不满。但令“看得见的手”明显缺乏思想准备的是,这一回,对上调油价持不满态度的却是市场本身,“看不见的手”----市场内生的价格调控之手非但不买“看得见的手”的帐,反倒与后者掰起了手腕,经过一周多时间的角力,后者颇显尴尬。
 
自5月上旬开始,国际油价在海内外游资投机炒作下不断蹿升,同期全球实体经济却继续逆向下行。到发改委决定上调油价的5月底,油价蹿升势头明显减弱,进入6月后随投机性游资开始“阶段性分批撤离”,国际油价整理出现跌势,光进入7月之后跌幅已近10%。举例来说,6月1日国际油价66美元/桶,至昨日(今日)则已下行至不足64美元/桶。换个说法,从5月上旬到昨日,国际油价正好走了一个倒置的“U”字,无论从全球实体经济现有态势看,还是考虑到美欧央行已开始小步收缩银根之现状,国际油市的投机资金仍将呈“撤多进少”之走势,这就等于说,既缺少实体经济支撑,且资金被持续抽走的国际油市,在未来一段时间将更加疲软不堪。倘若这个分析可以成立,那么回头再看上个月国内油价的两次上调显然问题多多:
 
时机选择不当,6月初的那次调价时间偏晚。当“第一只靴子”落地时,国际油价虽仍在上升通道但已呈强弩之末,当时虽说调价幅度小于市场预期,但却已错过了最佳调价时机。实际结果是,名义油价虽调高了,但国内许多地方的实际油价非但调不上去,甚至出现了部分“价格倒挂”。到6月底,国际油价下滑速率越来越快,但考虑到再次调高油价系“既定方针”,导致“看得见的手”继续逆势而为,结果“第二只靴子”一落地,油价紧随出现更大范围的下跌震荡,在油料消费相对薄弱的中西部诸城市,油价普遍出现了令“看得见的手”十分尴尬的“暴跌”。部分地区,譬如重庆等大城市,跌幅居然达每吨四五百元。就是在长三角诸多城市,平均跌幅也超过200元以上。换句话讲,油商之间的价格战已呈现为无序的“自相厮杀”。
 
缺乏国内制造业和运输业刚性需求支撑。不可否认,油价上调导致私家车及的哥营运成本上升,舆论不满主要也是这一块。但多数人不知,真正影响油价走势的是制造业和运输业这两只“油老虎”。现状是,时至今日,国内经济已“企稳回升”抑或仍“艰难筑底”的争执依然缺乏明确说法,相反,由于两只“油老虎”持续“食欲不振”----查两大垄断寡头(上市公司)必须公开之财务报表,今年同期油品销售减幅高达近1/3。如是,在不当时机两次上调油价,非但不利于宏观经济企稳回升,反倒进一步打乱了现有经济运行节奏,致使部分企业因担心成本上升而更加不敢大胆投资。
 
从中长期看,包括油价在内的基础能源价改是绕不过去的,亦是早改早主动的,但具体操作时,则须顾忌时机、火候、力度、技巧。倘若拿上述四个关键词作尺度,回头再看上月的两次调价,就是外行也能看出决策之不周。前事不可追----支付了代价,后事该长进。游刃于市场,“看得见的手”尚须抓紧历练长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