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盼学术明星也成“公益明星” (深圳商报)


  文/李清

   近年来学术明星越来越多,以至于在“百度百科”等里面,已经有人专门编写了相关词条。《百家讲坛》等大众传播平台,成就了一批学术明星,既让公众获得了精神产品,也让他们本人获得了极高知名度,乃至赚得大把的银子。

   对学术明星,社会上的批评声音不少。有人指责他们不好好做学问,给公众讲的全是些入门货,有人则对他们走穴挣钱多少有些眼红和不屑。其实如果我们心态能更平和些,就会对他们表示出宽容。给大家做一些文化扫盲与启蒙,难道不是好事情吗?当学者,也不意味着就要过箪食瓢饮的日子,应该可以用知识和能力,为自己换得更优越的生活条件。

   不过笔者倒经常想一个问题,那就是一些经常走上电视屏幕“串场子”的学者,成了学术明星之后,应当多做些什么,有什么样的表现。如果他们能利用自己的知名度,更多地做一些文化推广普及工作,包括多做一些其他公益事业,无论对他们本人还是对社会、国家,都将是善莫大焉的事情。

   众所周知,欧美、日本等国家,在文化推广方面都做得很不错。它们的对外文化推广活动,除了有国家机构进行的以外,有不少是学者、文艺家进行的。这些人就像志愿者一样,积极为本国文化当“大使”。当然,笔者希望我们的学术明星,多支持文化普及、推广工作,不是要他们都去“孔子学院”教课,但至少,他们可以把视野放得更宽一些,而不局限在太窄的领域。

   成了学术明星,就是公众人物了。作为公众人物,还可多参加慈善等公益活动,做出自己的贡献。比如去年四川地震之后,于丹就去了北川中学,帮孩子们选择高考志愿,还给灾区捐款。毫无疑问,于丹的公民责任担当行为,既最好地显示了个人修养,践行了她宣讲的儒家理论,也让许多喜爱、仰慕她的人获得精神之外的教益。据笔者所知,在学术明星当中,捐资助学或有其他公益善举的,还有一些人,愿这样的风气能被发扬光大。

   很多人都注意到,这些年不少演艺界的明星,在公益事业上不遗余力,有的给灾区捐出上千万元,还有人建立“天使基金”之类。当然,学术明星中收入最高的,也难望演艺界大腕的项背。不过,参与公益事业的程度怎样,并不只取决于财富的多少。从现实情况来看,我们的学术明星在这些方面,不仅意识不足、做得不够,具体的能力也有欠缺。

   明星应该比普通人承担更多公益责任,并没有一个法定的标准。然而我们应该能注意到一个现象,在每年一些机构评选的公益明星中,至今很少能看到学者的身影。这与一些学术明星在其他场合的出镜率形成了相当鲜明的对比,期盼这样的局面能尽早有改观。

  发表于深圳商报,见:http://szsb.sznews.com/html/2009-08/07/content_7275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