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经济发展模式(动力篇):现代农业与城市化


现代农业与城市化

现代农业建设,已不是农业本身的问题,而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农业是指在工业化、城市化高度发展的条件下,依托城市在资本、信息、人才、科技、市场等方面的优势, 以农业资源为基础、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产业化为抓手,城市与乡村融为一体,农业与其他产业日益融合,农产品生产、加工、营销、服务相互配套,具有经济、生态、文化多种功能的农业综合开发系统。发展现代农业就是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

现代农业,不同于农业现代化,从“农业现代化”到“现代农业”的提出,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农业现代化是世界农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几代领导人努力追求的目标。1954年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建设"现代化农业"1964年,中央将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国防、科技的现代化并称为“四个现代化”。2004年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连续出台四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有力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开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也给农业健康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和农村长期稳定带来了强劲的动力。20061223日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新农村建设主要目标是生产发展,而发展生产的方向是建设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农业建设将作为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过程贯穿新农村建设的始终。2007年1月30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指出,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关注的焦点放在了“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上。

随着我国大部分省会城市、省辖市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现代农业在地方经济发展规划和远景目标中,作用越发显著,出现了都市农业。都市农业,从其形成过程来看,是生产力发展到较高水平时,农业同工业进一步结合,城乡之间差别逐渐消灭过程中的一种发达的农业形态国外学者LucJ.A.Mougeot在《都市农业:定义、现状、潜力和风险》中认为,都市农业的概念应该包括经济活动的类型、产品和食物、非食物分类及其亚类、城市内部以及半城市化地区的位置特点、都市农业的地狱类型、生产系统类别、生产目的和生产规模,提出都市农业是一种位于城区或者环城区(在城镇都市或者大都会边缘)的产业,它生产或养殖,加工或者运输各种食用和非食用的产品,然后使用城市或城市周边地区大量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及产品和服务,反过来为该城市地区提供大量人力、物力资源以及产品和服务。还有学者提出都市农业是动态的新概念,包括从家庭层面的食物生产和加工到高度商业化农业的一系列农业系统。中外都市农业在起因和内涵上有着本质的不同。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都市农业的兴起有其制度(土地私有)和法律上的原因,是一种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过程和产物。发展中国家如非洲都市农业走的是另一条不同的道路,政府认为都市农业不合法,不允许其存在,但因为农业是城市贫民谋生的重要保障手段,所以都市农业一直在艰难地生存着。在我国的发展,都市农业一般是指位于城市周边地区,在城乡边界模糊地区发展起来的、可为都市居民提供绿色、安全的优质农副产品和优美生态环境的高度集约化、多功能化的农业,通常是在城市快速扩张过程中,由城郊型传统农业向城市型现代农业转变过程中发展演变而来。因此可以说都市农业在空间范围上是一种都市边的农业。

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既是城市化的原始动力,又是城市化的基础。主要表现为:

一、提供优质的鲜活农产品以满足都市消费需求,并增加就业机会、优化城郊产业结构以提高农民收入。通过大力发展适应市场需求的优质、鲜活的农副产品,并以农副产品的生产为基础,延伸农业产业链,发展农产品的加工、流通和服务业,提高其附加值,充分满足城市的消费需求,发挥城市的经济技术条件,形成新的农业增长点。

二、为都市居民提供接触自然、体验农业以及观光、休闲与游憩的场所与机会,并有利于增强现代农业的文化内涵教育功能。将农业与旅游、生产与消费融为一体,利用城市空间、田园景观和农村自然生态资源,开辟特色果()园、渔场等供市民观光休闲以及采购新鲜农产品;兴建如旅游农场、森林公园、花卉植物园、农业大观园等,为市民提供与农村和农民进行交流,体验农事劳动乐趣、普及农业科普知识的场所和机会,带动市民观光、娱乐、休闲、体验、购物等于一体的精神文化与物质的消费。

三、造优美宜人的绿色景观、改善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充当都市的绿化隔离带、防治城市环境污染以保持清新、宁静的生活环境,并有利于防止城市过度扩张通过以花卉苗木基地、绿色蔬菜基地、农业公园、植物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为依托,重点发展城乡植树种草、环带绿化、景观经济林带、生态公益林,推进农业水网林网一体化,大力建设“都市之肺”,营造绿色景观,从而维持生态平衡,净化、美化、绿化都市城乡生态环境。

  四、以城市化助力农业发展,提升农业的竞争力。以城市人力、资金、技术、市场等优势为主导,发展高投入、高产出、规模化、工厂化的设施农业和精品农业。通过充分发挥区域中心城市的区位优势,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引进国际先进的品种、技术、资金和人才,带动本地农业提升产业层次,发展新兴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扩大农产品的出口创汇,在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提高农业和城市发展的外向度。建设农业高科技园区,汇聚国内外先进农业科技,形成高度密集的农业科技硅谷和农业技术市场,大力引进和推广先进的观念、品种、技术、装备、管理以及运作方式,实现农业生产自动化、生产条件自控化、农业育种定向化,成为现代高效农业的展示窗口和示范基地,带动周边地区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可以不断提高地方经济发展中城市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