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心理卫生资料显示,自杀在中国已经成为位列第五的死亡原因。而在15至34岁的人群中,自杀更是成为首位死因。在中国,每年约有28·7万人死于自杀,占全部死亡人数的3·6%,占相应人群死亡总数的19%,女性自杀率比男性高25%,农村自杀率高于城市3倍,农村老年人自杀率高于城市老年人5倍,以及大学生自杀、青少年自杀等等现象屡见不鲜(据搜狐健康网)。这些不幸的消息令人震惊、令人惋惜、也发人深省。
市场经济不相信眼泪,社会竞争残酷无情。你要生存,你要提高生存质量,你就得参与竞争。痛苦也罢,快乐也罢,都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插曲;幸福也罢,烦恼也罢,都是生命中难忘的记忆。悲伤中,你直接去面对了,那便是勇气;痛苦中,你冲过去了,那便是坚强。
医学家认为,坚强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是健康长寿的灵丹妙药。从心理学的角度说,坚强属于一种积极肯定的情感。坚强者,保持了一种绝妙的利导思维,这可以减轻精神上的压力,达到自我放松,心情愉快,有利于调节脑细胞的兴奋和血液循环,以良好的心理状态去战胜逆境和疾病。
文革中,首当其冲的大冤案“三家村”之一的廖沫沙,被关进监狱,造反派批斗他,他却幽默地对同台被斗的吴晗说:“咱们现在成了‘名角’了,当年四大名旦出场,看的人还没有我们多咧。”批斗会结束后,廖老提出要吃了饭才回去,他风趣地说:“不让我们吃饱饭,你们就没有‘活靶子’了。”造反派只得听从。廖老的坚强乐观、荣辱不惊由此可见。他终于活过耄耋,尽享天年。
想起美国电影《阿甘正传》中的阿甘,他智力低下,受人歧视。但是他有一个优点,就是执著,实实在在地做人做事,结果比任何健康的人活得都成功。阿甘是所有凡人的化身。在这个世界上,强者只是少数,绝大多数都是弱者。但是,历代的人们都发现,任何一个社会的弱者,并不会轻易被强者压垮,就像岩石缝中的一棵草一样,以对生存的极低的要求,把生命活得从从容容。我们周围的许多弱者,如大批下岗职工、到处找活干的农民工,还有许许多多因为家庭因为环境而贫困的人们,他们为了生活四处奔波,含辛茹苦,但他们活得并不痛苦,相反,我们可以从他们身上看到弱者的坚强和自信。
是的,每个生命在这个世界上都要栉风沐雨,而每一个生命所能承受的重量,谁也说不清楚。我们只知道,对于一个弱者来说,生存就是最大的幸福。他们懂得在强者面前如何保存自己。在贫困和生存挑战面前,他们会释放出一种惊人的能量,以难以想象的方式把生命顽强地延续下去。须知,这个世界不全是“强者生存”的世界。一个弱者只要找到自己的位置,不放弃活着的权利和快乐,照样可以活得很精彩,甚至比某些“强者”活得更有滋有味。
死亡是人所不愿的。从这一点来看,自杀者似乎是视死如归。但透过“不怕死”的表象,却能发现自杀者的脆弱。衡量一个人是否勇敢,不能以怕不怕死为标准。在痛苦的重压下顽强地忍耐,勇敢地与命运抗争,是对自己、对亲人负责的行为。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让我们记住《泰坦尼克号》主人公杰克浮在海水中对木板上的情人露丝最后的忠告:“要珍爱生命,享受每一天。”
珍爱生命
评论
9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