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艾洛·帕洛海墨先生以及赫尔辛基的埃里克松设计事务所邀请,上个月我们去芬兰进行了一个有关生态城市和建筑的短期工作营。
此行是为了“取经”——芬兰在全球的生态技术领域享有盛誉,我们希望能够看到芬兰人是运用什么样先进的生态化技术和手段来“建设”城市的。有“生态城之父”称号的帕洛海墨先生曾经对中国记者说他有一个“生态城的中国梦”,我们想了解这个梦想与现实的距离到底有多远。
可是在赫尔辛基待了几天之后,说实在的我们并没有看到什么新颖、奇特的生态建筑,更没有见识到什么“工程浩大”的生态城市项目。给我们带来较大“冲击”的反而是他们的“不作为”以及在建筑上的朴实,甚至是“简陋”。
芬兰的著名设计师埃里克松,带我们去参观了他们事务所设计的一个中产阶级的居住社区。这是一个由少量联排屋和大部分三、四层集合式建筑组成的,外立面用的是色彩丰富但并不张扬的涂料,虽然是新建的社区,但给人以舒适的、“陈久”的感觉。
社区的中心景观有一个水系,看不到任何人工的痕迹,两岸的草地自然地斜入水中,河床是由大大小小卵石铺成,水很浅,不会给在社区玩耍的孩童带来危险。让我们印象深刻的,是社区的道路大部分的材料是沥青,而许多步行的小路以及像儿童游乐等公共活动区域却是由细砂石铺成的,和泥地的交接处只是钉了简易的木条,就当作路沿了(这在国内,估计业主们要告开发商“偷工减料”了)。而实际上,所有的这些做法都是为了尽可能地不用或少用水泥、瓷砖等工业化的产品以及木材这样的自然资源。
芬兰人在生态生活建设上的“无为”有着先天的条件,他们国家70%的面积是森林。我们曾自豪当大唐盛世,文明发达的时候,欧洲人“还在深林里追野兽”。可当全世界先进的文明要回归自然,追求生态生活的时候,我们则处在了“劣势”。
这虽然是巨大的距离,但好像还并不是最可怕的。技术也是可以学习和赶超的,而设备眼下更是可以通过花钱购买来弥补的。问题也许是我们现在仍然崇尚的大肆开发、堆砌豪装的建设和生活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