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资本与权贵不能做到“苟富贵勿相忘”时,权贵和百姓之间就有了一致的利益,这就为权贵资本翻脸埋下了伏笔。因为改革右派的目的是既不顾百姓也无视权贵!
改革以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被民间讥笑为权贵资本主义道路,这不是空穴来风的造谣,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不会有错。但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规律,权贵资本的道路是走不长的,也走不久的,今天的甜蜜将是明天的无情翻脸。
权贵与资本的结合是私有化进程中的必然规律。因为在国退民进之时,物权虚化的国有资产如果想卖掉,必然有买卖双方的存在,地方政府厚着脸皮充当了卖方,资本充当了买方,双方一拍即合,各取所需。政府凭空有了不菲的财政收入,资本则是百年一遇的捡了个金元宝。出售贱卖国有资产虽然违宪,但也没什么好办法,被人以摸石头过河糊弄过去了。
当等到国有资产变卖光了之后,资本家靠着政策赠送的资产一天天在壮大增值,宝马奔驰,洋酒美人,好不风光;而政府的钱却花完了,怎么办?最后,只有靠出卖土地为生了,结果惹得民怨沸腾,眼瞅着房价居高不下却无计可施。
目睹资本家的运作,权贵终于眼红了。双方合作的红利已经吃完,彼此之间的缘分即将结束。
权贵的被动根源在于放弃了公有制!不科学的改革逻辑注定要让少数人暴富。
虽然国家掌握了百家大型垄断企业,靠着这些企业的税收上面日子过的还可以,但是地方政府日子过的仍然不免捉襟见肘。原因何在?
我统计了一下国企改制成民营企业之后的税收变化,经过数据对比惊讶的发现,同是一家企业,税收额竟然相差四倍之多。比如某家国企在承担着多数人的就业、养老保障等所谓包袱下仍能做到每年上缴利税2000万,而换成民营之后,职工人数裁的只有原来的五分之一,在效益仍保持强劲的情况下 ,税收却只有区区500万元,只有国企时的四分之一。其中道理不言自明。政府财政收入锐减,只好削减一切公益开支,财库空空,心中慌慌,无心关注民生,倒是见了国企就想卖,就像酒鬼一样,只图一时痛快,岂不知,这是饮鸠止渴的死路。
没有了公有制,权贵的财路将会逐渐狭仄。
不要忘记,中国是一个特别注重官文化的国家,官僚体制与官僚文化,在世界首屈一指,可谓发展到了顶峰。劳心者治人的儒家文化时刻影响着人们的逻辑,权贵在儒家文化中为“贵人”,贵人岂能忍受资本的左右?中国特有的官文化逻辑决定了民间资本是不会永久风光下去的。
当改革把财富推向少数人的手里时,改革精英推出物权法以来保护他们的财产,此举暴露了他们的心虚和恐惧。而资本家的暴富也惹的权贵们内心失衡,难免利用权力腐败。但是随着改革的持续推进和右派精英的不断加码威胁,权贵们可利腐败的空间越来越少,当资本与权贵不能共富贵时,这就为双方翻脸埋下了伏笔。
改革之初,权贵资本的结合是双方都有一本帐,有着共同的目标,随着形势的发展,资本有点得意忘形,忘记了自己的今天是得益于权贵的改革之惠,资本今天的辉煌,正是得益于权贵的庇护,这是有无数的劳工权利遭受严重损害换来的;而喜欢自由的资本却不喜欢束缚,于是整天大叫“大市场小政府”妄图过河拆桥,置政府于不顾,裸奔的资本引起了权贵的反感。
当改革试图把权贵改成清水衙门,资本一花独放时,不光百姓不答应,权贵也不答应。因为权贵知道资本对自己只是阴奉阳违,老百姓也知道改革所谓的藏富于民只是把财富藏进了少数资本家手中而已,这么一来,权贵和百姓之间倒有了一致的利益,因为改革右派的目的是既不顾百姓也无视权贵!可以预见,未来大规模的国进民退将不可避免。这是由国人的内在逻辑决定的。
当改革培育了成千上万的亿万富翁时,少数人先富起来的目标已经实现,但下一步却轮不到共同致富的讨论地步,只有先把权贵的地位摆放正了,才轮到谈共同致富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