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对智业产业来说是不平常的一年,在7月初,由前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领衔的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迎来首次重大活动——全球智库峰会。来自各地数百位各国政要、学人和经济学诺贝尔奖得主代表近百家国际、国内主要智库和国际组织参会。但笔者更关注的是两个民间智库引发的思考,一是在6月份央视《新闻30分》曝光的“中国品牌研究院”;二是20学者上书商务部指责“世界品牌实验室”造假,都是品牌评定和品牌排行惹的祸。
品牌是个系统工程,“世界品牌实验室” 每年出台《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对品牌进行评定和排行,而且一些上榜品牌价值经常是“暴涨暴跌”,存在一些相应的“灰色交易”,引发了许多专家学者的质疑和谴责。“中国品牌研究院”每年都有快速出台许多研究成果,同样是对品牌竞争力进行相应研究,《刘翔商业价值评估报告》和《联想品牌竞争力研究报告》的出台,将“中国品牌研究院”推向了舆论的风尖浪口,还有行业标准性品牌的推出、区域标志性品牌的推出等等,这些都让企业爱恨交加。
事实上,中国智业产业许多都是草根的,除了国家高校和研究机构,还存在一些民间的智业机构,他们对推动一些知识的普及和相应研究取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与此同时,由于其草根和不规范,许多研究机构成了“金钱”的附属品,成了“资本”的代名词,只注重了商业,缺乏了研究。笔者认为,对于注册和出身并非很重要,关键是自律和规范,强化监督和充分发挥媒体的监督作用,媒体不能纵容这些草根机构的无规则排名和评级,一定要科学研究和有相应的标准,多一些务实,少一些务虚,多一些研究,少一些评级和排名,多一些理性,少一些炒作,进而推动中国智业产业的健康发展,更好地为国民经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