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表研制欠成熟,汉字“整形”宜慎行


  修改欠成熟,“整形”宜慎行

  ——关于44个汉字整形等问题答《城市快报》记者问

  2009年8月20日,笔者接受《城市快报》记者张帆先生的采访。以下是谈话记录。

  快  报:先谈谈繁简字的问题,研制组最终结论是“原则上”不恢复繁体字。

  谭汝为:从汉字字体和字形结构来看,简化是汉字演变的主要倾向。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历经浩劫而没有中断,汉字功不可没。但是,汉字难认、难写、难读、难查,对它进行简化和规范是顺理成章的。半个世纪的实践表明,简化汉字的大方向是正确的,实践也是成功的。汉字发展的历史表明,汉字自古以来始终是沿着简化的轨迹演变的。汉字简化顺应了汉字发展的这个总趋势。我认为,汉字简化是必由之路。在推行简化字的语文政策方面,我们应该不动摇,不折腾。

  快  报:在新的《通用规范汉字表》意见稿中,出现了一些让人意想不到的改动,这些改动在网上引起了很大争议。

  谭汝为:目前,规范汉字的标准字形采用的是1965年发布的《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由于历史原因,这套印刷宋体字形总体上统一,局部仍有不一致的地方。在“前电脑时代”,各印刷厂的铅字都是用铜模浇铸,这些微量的不同仅凭视觉不易察觉;而进入“电脑时代”后,字形的不规范情况就“暴露”出来。

  快  报:研制组专家对于常用字的改动似乎没有得到民意的认同。

  谭汝为:已广为人们接受并广泛使用的常用字要不要改,怎么改?恐怕不能光考虑专家们所说的汉字“字理”问题,更重要的要看应用是否方便。

  快  报:您认为汉字调整应该遵循怎样的原则?

  谭汝为:汉字是一种负载信息的书面符号。只要人们普遍愿意使用并能明白其表达的意思,这样的汉字就很好地完成了它的使命,无须修改;反之,那些容易让人产生歧义,或者书写不方便的汉字就需要修改。综观此次“整形”的44个汉字,绝大部分都具有通行度高、易于识别的特点。如维持现状,不改,也不会引起什么不良效应。可见这种改头换面,意义不大。但这是否属于多此一举的“折腾”,还需大家进行讨论。

  快  报:对字表收录6个原来的繁体字,还收录了51个异体字,您有什么看法?

  谭汝为:对此,我谈三点看法。

  第一,字表收录了几个繁体字,并不能解决“一简对多繁”问题。例如:发(發、髮),范(范、範),复(復、複),干(干、乾、幹),谷(谷、穀),后(后、後),胡(胡、鬍),获(穫、獲),几(几、幾),面(面、麵),纤(縴、纖),曲(曲、麯),舍(舍、捨),台(台、颱、臺、檯),坛(壇、罎),系(系、係、繫),叶(叶、葉),余(余、餘),吁(吁、籲),云(云、雲),脏(髒、臟),只(隻、衹),准(准、準),斗(斗、鬥)等在使用中存在着的实际问题。如要解决“一简对多繁”问题,就应完全彻底。

  第二,原来作为异体字被废除的字有是姓氏,比如“仝”姓“谿”姓等。这次把它作为姓氏字恢复使用,顺理成章。字表中标明仅用做姓氏人名,如邨、昇、迺、堃、喆、锺等异体字的恢复使用,会牵扯成千上万人在身份证、护照、驾照、工作证、学生证、军人证、人事档案、病历、就诊卡、信用卡、房产证等变更的诸多麻烦。牵一发而动全身,不知字表研制专家考虑没有?

  第三,专家考虑用字变更问题,不能只从字理出发,而必须从社会应用出发,从广大群众是否能接受,变更后付出的经济成本,以及是否会制造用字的混乱等后果来统筹考虑。因此,给汉字“整形”,务求稳妥,必须慎行。

  快  报:您对这个字表(征求意见稿)的前景做个预测。

  谭汝为:研制字表是系统工程,学术性强,政策性强。关键要处理好科学性和社会性的关系。这个字表涉及问题很多,有类推简化问题,异体字问题,字形问题,还有社会应用的实际问题等。通过公开征求意见,充分发扬民主,问道于民,有利于字表的进一步修订和完善。

  作者谭汝为:天津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委员、天津师范大学教授,从事汉语词汇学、修辞学、民俗语言学和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