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金钱拘禁了企业家的灵魂
——读余胜海《企业家大败局——中国商界悲情纪实(1978—2009)》
文·张小平
中国改革开放30年间,作为经济发展主要推动力之一的企业家们,经历了太多的曲折和反复。
在这过程中,不少企业家既经历了最初的惊涛骇浪、也实现了最终的功德圆满。这些人中有联想的柳传志、海尔的张瑞敏、华为的任正非、青岛双星的汪海、浙江万向的鲁冠球、新希望的刘永好……
他们虽然所处的行业不同,但他们在变幻莫测的经济大环境中,总能做到伸缩有度、游刃有余,借用托尔斯泰的经典句式,那就是“成功的企业家个个相似”。
然而,还有更多的企业家,他们在戴上了胜利的华冠后,却纷纷陷足于失败的沼泽,更有许多人深陷牢狱之灾。他们中有年广久、牟其中、黄宏生、仰融、褚时健、周正毅、顾雏军、黄光裕、荣智健……
他们中失败的原因千奇百怪——有的是因为打破了旧体制的惯例,有的是因为信贷欺诈,有的是因为非法资金转移,有的是因为侵吞国有资产,有的是因为贪污腐化,有的是因为操纵股价……正可谓“失败的企业家个个不同”。
古人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成功的经验固然值得学习,但失败的教训更加值得吸取。
而余胜海的这本《企业家大败局》正好能承担起这个角色。此书让更多的后来者,能从那些倒下的企业家黯然离场的背影中,得到一些启发和警示。
余胜海在书中告诉我们:“目前,对于中国企业家们来说,他们最缺乏的不是金钱。能称得上企业家的都不差钱,他们支配的、运作的动辄数千万,数亿,甚至上百亿的资金,但他们又无不倒在金钱下面,或因贪污、挪用、诈骗、行贿受贿经济犯罪、或因违规操作违法、或因资金链断裂破产;并且无不与企业家的社会责任相关。社会责任成为判定企业家的钢性标准:生意人为了钱什么都可以做,商人重利但有所为、有所不为,而企业家则肩负着社会责任的使命——中国企业家迫切需要的是精神、灵魂的救黩!”
余胜海把精神和金钱作为一种对立,来总结与提炼企业家的成败得失之道,是一个创举。这让我想起,著名诗人臧克家为纪念纪念伟大作家鲁迅而写的一首经典名诗:“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臧克家的诗,让我们看到了消亡的肉体与永生精神之间的对立,让我们明白了活着的人,如果只是想压迫与倾轧他人,那么他活着其实就等于已经死去;死去的人如果生前一直是给他人创造价值,那么他即使肉体已经消亡,然而精神却永远活着每个人心中。
臧克家的诗也同时让我们明白了衡量一个人是否还活着,不是看他还不能不能呼吸到每天的新鲜空气,而是看他在活着的时候是否是为了让多数人更好活。
余胜海的书让我们看到了物质上的成功与道德上的失败之间的对立,让我们明白一个再成功的企业家,如果只注重物质财富的攫取,而忽略了道德上的自我约束,那么他目前即使顶着再美丽的华冠,到头来要身披的也终将是灰暗的囚服;而一个再不起眼的小企业主,只要他能够在合理合法的基础上,注重于给员工提供福利,给社会创造价值,那么不管他所带领的企业规模有多小,至少站在社会伦理的角度,他也是个最终的胜利者。
我们透过一系列鲜活的案例,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个很会赚钱的企业家,未必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一个成功的企业家,未必需要做一个最会赚钱的企业家。
书中也引用了泰戈尔的话,“有人把刀剑当成他的武器,当他胜利时他已经失败了。”这句话虽然有些拗口,却绝对经典。
或者,每一个失败过了的企业家,还有每一个正在路上的企业家,还有所有有志于成为企业家的年轻人,都应该好好记住这句话。否则,将来一定会有更多人被金钱拘禁了自己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