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十年


                              本文已经在8月20日北京晚报发表  蒋 举

  1998年6月,国务院决定,党政机关停止实行40多年的实物分配福利房的做法,推行住房分配货币化。1999年,北京市落实国务院的通知,出台了《北京市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实施方案》,宣告北京全面住宅市场化开始——至今已经十年。

  1999年盛夏,天气正热,楼市正热,北京晚报《楼宇周刊》在北京市福利分房制度退出历史舞台,个人购房渐成潮流的转折关头,宣告创刊——至今也是十年。

  回顾十年的历程,北京的房地产迅猛发展,高楼大厦耸立、街道车水马龙、华灯大放异彩,都离不了房地产对城市的贡献。

  住宅市场化带动了整个房地产业的发展。住宅市场化首先确认了私有化存在和合法性,从而带动了包括商铺、写字楼甚至酒店公寓等物业类型的整体发展。曾几何时,工商银行想开一个为居民服务的储蓄所,还要跟国家要土地自己盖;开一个副食店要通过供销社向政府要房子,而今天这些都不用发愁,市场有足够的房源可供选择,业主也许是开发商,也许就是个人,经营者可以通过租金计算出自己的生存空间。

  房地产开发企业不仅仅为它的客户建造住宅,也在营造城市环境。朝阳区有一条二、三公里的弘燕路,原先是一条破旧小路,经过开发商出资改建,已成为连接东三环与东四环的要道,由开发商在道路两边栽种的上千余棵法国梧桐,也已成为朝阳区绿化示范工程;海淀区四季青地区有一个小区,开发商盖了1万多套房子,建筑面积120万平方米,其中有幼儿园、小学和中学供业主和周边居民使用,在十年前完全靠向政府伸手的孩子上学问题,今天因为有了房地产而变得容易解决;在朝青路附近的一个南派开发商,在建造高档住宅的同时,将广东一带植物引进北京并培育成活、用细腻的景观设计和水景处理,再造了一片城市绿肺成为佳话。

  住宅市场化让市民富了起来。假设没有停止福利分房,大家住的都是公房,于是房屋永远都不可能成为财富而只能是“待遇”,而待遇只能自己享受而不能变现和遗赠。曾经被广为使用的“以房养房”,就是市民充分利用手中现有住房的价值,再去投资新的房产,以租金养贷款,也可以将原有住房抵押获得新的资金再进入楼市置业,这是很多二次置业的甚至自筹资本白手起家干实业人的“第一桶金”。

  住宅市场化让我们“走遍天下都不怕”。20年前我们想换换工作,总要先问问新单位是否有住房,或者与现单位是否同一系统,好“带着房子走”,你想去外企甚至下海自谋生路?对不起,先把房子交回来,因为房子是国家的,为了一套住房放弃了机会的大有人在,同时也严重影响了人才的流动,对整个社会的良性发展起到了制约作用。今天,房子已经不是问题,因为个人产权的特性,企业拿房子拴住人已经成为历史,只要能干,就会有人出价更高“挖墙脚”,并且有钱就不怕没有好房子。

  北京晚报《楼宇周刊》见证了幸福的十年,30年前的1978年,北京城镇人均住房居住面积只有4.55平方米,2008年北京人均住房居住面积已经达到20.75平方米,增加了三倍多,到2010年,城镇人口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将达到30平方米。不仅仅是越住越大,并且越住越好,没搬过家的北京人已经不多了,并且“搬家”的首选理由是“宜居”、“景观”和“教育资源”等等非生活必须条件的占大多数。为“没搬过家”的低收入家庭,政府有关部门也积极采取政策倾斜,让居者有其屋:北京2009年计划新开工政策性住房850万平方米,其中廉租房和公共租赁房各20万平方米,经济适用房160万平方米,限价房650万平方米;计划竣工政策性住房200万平方米。

  十年来,住宅市场化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是幸福,尽管其中经历了几次市场波折,但是我们的资产在持续升值,我们的生活质量在逐步提高。生活的目的不是房子,而房子却给我们带来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