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和我的生命赛跑”
她,与一个团相守;
她们,拥有两个大奖后,还在前行。
新闻事件中,她们是中心。
人物背后,音舞发展的华章不曾停顿。
郑小瑛:“我在和我的生命赛跑”
文/图 记者林晓云 厦门晚报(2009-08-24 )
11年前,厦门爱乐乐团成立了。著名指挥家郑小瑛从北京移居厦门,在一些不解和质疑乐团存在必要性的杂音里,挥出了首演第一个音,那是1998年9月9日。
本月,乐团开启第十二音乐季,这之前已和350多位客席音乐家合作,在法、德、奥、意、日,中国香港、台湾和内地的40多个城市巡回演出,带来包括古今中外180多套不同经典交响曲目,800场音乐会。
在厦门音乐发展史中,注定留下郑小瑛的辉煌一笔。她笑说自己总“自动化地”做事,“我在和我的生命赛跑”。十多年后,郑小瑛在期待什么?
记者:国内极少有交响乐团执著到每周五晚上都安排一场音乐会。
郑小瑛:起因很单纯。我刚来的时候,想要做音乐季,有计划推动交响乐的演出。从1999年4月起,我就决定做“苦行僧”,每周末办交响音乐会——这对当时的我们来说负担很重。选择这条路,只因为能让观众方便走进音乐厅。大家会有个印象说,哦,爱乐乐团每周五晚都有音乐会。当时是一种无奈。
记者:乐团经费不充裕,为什么要请那么多来自外地、外国的音乐家?
郑小瑛:音乐会的安排,就应该有协奏曲,歌唱等多品种。我想与国际接轨,所以一开始到现在都这样做。来厦门前,我在广州搞调查,他们那时一年都要花几百万元的外请费用。我们哪里做得到,只好靠我的面子,期待杰出音乐家不计较报酬帮助我们。十多年了,来厦门的,可以说都是德艺双馨的艺术家。如果对报酬斤斤计较的,就不会来我们这里了。
记者:今年以来,有时一场音乐会就汇聚多位特邀音乐家。怎么回事?
郑小瑛:因为希望来厦门的人越来越多!我们现在是应接不暇。这就是十年的成果。厦门音乐的知名度大了,乐团知名度大了。音乐家总是希望和好乐团合作的,所以现在基本上都是他们托人联络,主动来。
记者:十年间,什么是一直坚持的?
郑小瑛:我到厦门来做的事,最后回头看,都体现了我的坚持:阳春白雪,和者日众。当年北京供过于求,有很多的团体,而厦门没有专业的交响乐团。它需要,我为什么不来?既然我会,就来做了。我一直恳切希望和大家一起分享。2006年我们被厦门市民评为“烫金的城市名片”,或许是小事情,但我看得非常大。乐团以新生事物的身份在厦门诞生,最后被认可。当一个普通百姓对我说“厦门不能没有爱乐”时,我很感动。
记者:对将来的设想是什么样子的?
郑小瑛:我没有宏伟蓝图,一切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我想起指挥家董麟,是他第一次促使我想这个问题。当时是2001年,他一辈子搞乐团,第二次过来当客席指挥,就问我,“你有什么样的野心”,也就是追求吧!我说我没有,他说你怎么可以没有……当时我觉得,自己对建设乐团阅历不够,来厦门前并没有介入管理层的经验,心里没有数啊!而且我们是民营的团体,我哪里有这个底气,也就不可能设想那么远。
但是我有期待。希望在筹集经费上有一点保障。没有经济基础,乐团的任何理想都是空话。也希望“爱乐有女初长成”,能有一个“好窝”,或者说合身的外衣。如果我们有一个好音乐厅,对于音乐教育发展也会有促进。浙江有十一个县市盖了漂亮的音乐厅、歌剧院,可是,却没有一个常年活动的乐团,那些地方养蚊子。我们没有那样的音乐厅却一直在促进厦门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