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服装的“微笑”畅想曲


      “温州服装路在何方”是转型路上业界思考多年的问题。日前,位于瓯海经济开发区的被誉为“微笑大厦”的温州服装发展大厦开门迎客,让温州中小服装企业看到了一个新的突破口——


温州服装的“微笑”畅想曲 
 
       最近几周,来自安徽的徐师傅很高兴,靠“摩的”在瓯海经济开发区拉活的他,每天收入比以往多了二三十元。“最近去温州服装发展大厦的人较多,每天都拉五六趟”。当然,徐师傅接到的生意只是一小部分,更多人是驱车或打的去的。

       8月18日徐师傅获知最近生意不错是因为温州服装发展大厦开始试营业了。不过徐师傅仍不知道的事是,被业界誉为“微笑大厦”的温州服装发展大厦,早前已招揽了雪歌、飘蕾等公司在内的20多家企业入驻,并已开始装修展位,而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将还有超过150家服装企业陆续入驻。温州服装企业有些争先恐后地选择进驻“微笑大厦”,是希望借助大厦这个公共服务平台,突破当前发展中遇到的瓶颈。

一个转危为机的 “微笑计划”

       有3万多平方米的“微笑大厦”,原本只是腾旭服饰工业园的一部分。不过,腾旭服饰工业园早先建成的5万平方米厂房,很快会变成该大厦的配套设施。“腾旭将会奉献出所有资源,无偿地提供给平台发展,”温州腾旭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徐云旭表示。

      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腾旭服饰一方面看好“微笑大厦”这个公共服务平台,另一方面因其是大厦营运方的“主角”。据悉“微笑大厦”由温州服装发展大厦有限公司运营,该公司由6名股东组成,其中腾旭服饰是大股东,其余5位股东中的4位与腾旭服饰有关联, 温州服装发展大厦有限公司股东之一郑晨爱证实。身兼温州市服装商会会长的郑晨爱是唯一一个与腾旭服饰没有关联的股东,他以其企业浙江奥奔妮服饰的身份入股,在公司占10股(10%股份)。

       温州服装发展大厦的总投资达到了3.9亿元。有知情人士透露,郑晨爱投入的资金并不多,可能仅几十万元,但其意义不同一般,因为代表了温州市服装商会。腾旭服饰董事长徐云旭出任公司总经理,郑晨爱担当公司董事长。

      按计划,温州服装发展大厦的发展以经济学中的“微笑理论”为依据,设立以设计研发、销售等产业两端为重点的公共服务平台,让众多中小服装企业尽快走出“微笑曲线”的制造低端,走向设计和销售两个高端。业界称其为“微笑计划”。郑晨爱透露,大厦将围绕形象展示、商贸洽谈、设计研发、品牌拓展四大功能设置相关项目。据记者掌握的信息显示,大厦楼层的初步格局为:1楼设有接待大厅、温州服装文化长廊、温州名购精品馆等;2~3楼为外贸女装企业展示和销售窗口;4~5楼为男装企业展示和销售窗口;6楼设有服装设计研发中心,一直到11楼的T型舞台等。

       目前,温州服装发展大厦的硬件建设已经完成,只待企业入驻。徐云旭表示,大厦可安排近200家企业入驻,目前已有80多家企业签约。8月21日,记者走访了大厦的各个楼层,大部分楼层均有企业在装修产品展示厅,而一楼的温州名购精品馆已经装修完毕,并已有腾旭服饰旗下的品牌TrueTrace、Blown及雪歌、飘蕾、跳跳鱼等10余个品牌在做新品展示。

       据悉,大厦内的一些项目将采取公司制的方式运作,大厦运营方牵头组建设计研发、信息收集等方面的项目公司,通过向服装企业贩售产品、提供相应服务而实现盈利。

      眼下,大厦研发中心已邀请到意大利、法国及韩国等国的设计师;培训中心则与香港制衣同业协进会对接,将利用香港方面的资源,为温州服装企业培训专业的导购、营销方面的人才;信息中心将与阿里巴巴、环球资源网等网商合作等等。大厦正式运营后,将邀请工商、税务、海关、质检、银行、担保公司等部门和单位入驻,为大厦内企业的生产经营提供方便的服务。

      不过,相关人士表示,大厦需要3年左右时间完善,可能还需一两亿元资金搭建相关项目平台。

 

一项让服企“笑”起来的工程

       “入驻大厦每平方米(每月)15元租金,其中相关政府部门将补助5元,”在一周前刚签约入驻的温州跳跳鱼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潘恩考透露。看来,在温州市政府将“微笑大厦”列为公共服务平台示范点的同时,相关政府部门为其运行扶持方面做了切合实际的工作。“温州服装企业在发展中已遇到瓶颈,目前急需产业转型提升,但单个企业又力量不足,特别是中小企业,”郑晨爱坦言。

       记者了解到,作为温州主导产业的服装业,进入2000年后,随着服装休闲化浪潮的到来,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收获品牌成果的温州服装企业紧跟着调整发展方向,“产品发生变革后,也导致了企业商业模式的变化,”郑晨爱说。走外贸、OEM(贴牌)道路一度成为不少企业的选择,较为知名的温州丹顶鹤服装有限公司就是一个由品牌转向贴牌的典型案例。也正因此,温州服装企业的名号也在一夜间发生变化。通过搜索引擎查询温州庄吉、报喜鸟、乔治白等10来家企业,可发现绝大部分服装企业的名号已没有了“西服”、“衬衫”等字眼,取而代之的是“服饰”一词。

       随着国内越来越多的服装企业加入到外贸与OEM之列,温州服装企业在外贸与OEM的收益变得越来越微薄。一些企业开始寻求属于自己的发展之路。可是,由于通路、研发设计等方面的不足,企业发展的步履日显缓慢。而一些企业看到美特斯邦威等休闲服企业在虚拟经营上闯出宽阔道路,欲借鉴经验朝商贸化方向发展。“2005年时,有10来家温州服装企业自行抱团,欲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在上海搭建平台,走商贸化道路,结果没有成功,”一位服装领域的人士透露。

       2007年1月,在温州市服装行业重点企业座谈会上,市政府有关部门确定服装业为温州需扶持的特色产业后,温州市服装商会计划搭建一个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产业升级,并开始四处寻找合适的地方建平台。据称,温州服装商会有计划将公共服务平台设立在会展中心或杨府山CBD中心区,均未获成功。

       去年下半年,经历了全球金融危机后的温州服装业,需要一个公共服务平台的愿望显得更为迫切,温州服装商会向瓯海区政府申请落户地点,最后与腾旭服饰一拍即合。“叫了两年的平台,使用了腾旭服饰工业园的现成地块,总算动起来了,”面对已试营业的温州服装发展大厦,郑晨爱略感欣慰地说。

       与此同时,温州服装企业为挣脱发展中的束缚,在相关政府部门的助推下,与鞋革、打火机等企业共同开辟“温州名购”网点,而法派、奥奔妮、泰马鞋业等8家企业又跨行业抱团,诞生“优衣派”。

几个悬而待解的问题

       温州服装行业相关人士预测,到年底该大厦全面启用后,涉及的关联企业可能超过3000家,年销售额可能超过100亿元。“邀200家企业入驻大厦,年前可以完成,”郑晨爱信心十足地说,并表示企业申请入驻大厦并未设置硬性条件,只要申请企业在行业里有一定规模、发展前景较好即可。不过,一位知情者透露,大厦运营方为避免入驻企业规模过小影响到平台的将来发展,对入驻企业设置了“门槛”,包括要求入驻企业注册资本在500万元以上等条件。

       服装领域的相关人士还透露,希望入驻“微笑大厦”的企业确实比较多,但也有一些符合条件的规模企业却不愿进驻。“我们公司本身就有自己的设计团队与销售渠道,大厦这个平台带不来多少作用,不计划入驻,”一位企业规模排在业界前列的外贸服装企业老总说。郑晨爱也坦言,当前的温州服装发展大厦确实不太适合大企业,但对中小企业来说应该是一个企业升级的好平台。

       对于首批签约入驻“微笑大厦”的温州跳跳鱼服饰来说,最希望的就是在大厦里获得设计、销售等方面的人才支持。“像我连普通话都说得不太标准,更不要说跟老外交流了,若公司单独聘请几位外语人才及高端设计人员,成本就会比较高,”潘恩考有些自嘲地说。雪歌等企业也看好大厦计划中要集聚的设计研发团队、销售渠道等。而那些尚不太愿意入驻大厦的企业,则担心“微笑”吸引不了各个领域的优秀人才。“我们将采取合伙人的模式,将所创利润部分的60%分配给相应的人才,”徐云旭以商业机密为由很不情愿地透露这方面的信息。据称,这种新型的招揽人才模式,可以使平台所需的相应人才无需来温州工作,只要在全球各个地方通过系统为“微笑大厦”提供相应的资源、产品等即可。

       除了对人才引进的担忧,很多服装企业担心的另一个问题是,大厦过于偏僻的位置带来交通不便利等问题,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平台的运行。“不要说外地人,即使是一些温州本地人一时也难找到地方,”一服装企业的负责人坦言。对此,大厦的运营方似乎也意识到这一点。“现在,从交通上看,确实有些不方便,但大厦实际离机场、火车站等并不远,”郑晨爱指出。据了解,为解决交通问题,大厦运营方已跟相关政府部门协调,在大厦周边布局公交线路,以及在火车站、机场等设立接待点,并有专车接送。

       此外,一些服装企业还担心,一旦入驻大厦,自己的一些独家资源可能会沦为公共资源,同时众多企业在一个平台上选用相同的资源,更无商业秘密可言,更何况还很容易产生使用资源“撞车”等问题。对此,大厦运营方的相关人士表示,在当今的信息时代,即使企业不入驻大厦这个公共平台,相关资源同时被多家企业所采纳,也是屡见不鲜,反而在一个公共平台使用资源后,各个企业间会有相应的参考,选用资源时不易造成“撞车”,并可能对市场有一定的辨析力,使自己的产品更符合需求,获得更稳定的市场。

       而有业界人士甚至乐观憧憬,大厦效应会被鞋革等其他行业所效仿。不过,温州市经济学会会长马津龙表示,大厦给温州服装业所带来的作用大小尚有待观察,但建立公共服务平台,对谋求突围的温州服企来说值得尝试,毕竟公共平台可为中小企业实现资源共享,降低企业运行成本,同时平台还会有集聚效应,方便中小企业吸引人才,开拓销售渠道,“建立了公共服务平台,若有外商过来做生意,就不必再一家家地跑到企业里考察了,只要到这里做一次性考察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