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十年:“偶像”解密


 

马云十年:“偶像”解密 - 张刚 - 我的博客

 

第一次见马云,是在和乔大厦。正跟人聊天,他远远地从走廊那头走来。他的个头矮小得乍眼,你不怎么费劲就知道是他。跟长相一样,他走路也很夸张,有劲头、很跳跃。

当时是2005年9月,马云还没今天这么牛气,也不会动不动就“禁语”、“悟道”,听起来总觉得“虚头八脑”的。当时,即便按照阿里巴巴当时公开宣布的,他们刚刚收购了雅虎中国,也是前途未卜的事,丝毫不值得骄傲。

其实,在马云当年11月份宣布“在中国,雅虎就是搜索、搜索就是雅虎”之后,我还饶有兴趣地当了回雅虎的用户,结果很失望,后来,我跟阿里巴巴的人抱怨说,“你们怎么连并词都没弄好?”举例说,你去搜“北京”,结果里居然有“北方的京都”之类。当时有个预感,就是雅虎中国不太可能被整合得好。

不过,当时阿里人的那股冲劲,还是让人耳目一新的。记得他们搞“雅虎搜星”,一夜之间就让北京的地铁站几乎全被搜星的巨幅广告占领;这还是其次,更重要的是他们的精神状态,不知疲倦。

那之前的9月份,我曾深入采访过初到中国为Google开疆拓域的李开复,他的一句话深令我触动,他讲,之所以选择Google,就是想追寻一个“4000人仍不官僚”的公司。当时觉得,这话其实也可套用于阿里巴巴。

2006年雅虎中国的整合情况,果然验证了我的预感。当时正好在《中国企业家》杂志,马云据说就此深谈了5个小时,看稿子时,果然感受到其一副悲天悯人之状。而且,在年底的中国企业领袖峰会上,他的演讲也与此类似,很悲壮,讲到支付宝,如何在美国开会想到了要做这个,然后打回电话,开始做,不过,如果国家需要,“我会在1秒之内,想都不想就会把它送给国家”,云云。

当然,马云还是在接下来的一年缔造了一个辉煌。阿里巴巴甚至超越“华尔街宠儿”Google几年前IPO的融资记录,并成为一家市值达260亿美金的中国互联网公司。即使再挑剔的人,面对如是惊喜,也不会视而不见。那段时间,马云及阿里巴巴迅速被媒体放量乃至“神化”,不奇怪也。

不过,上市之后的阿里巴巴,由于规模的迅猛壮大,以及四处出击的态势,还是暴露了一些问题。对于中国企业而言,类似问题其实也是历史的重演。2007年至今,阿里巴巴的员工数量至少增加了3、4倍,所以,此刻你再说阿里“不会官僚”,可能就是个笑话;即使阿里人或曾在阿里巴巴工作过的人,在认为其整体状态仍属上进的同时,也会指出种种问题,比如,感觉管理较为混乱,曾经非常强势而人性化的企业文化,有流于形式之嫌,等等。

那么,在坊间仍冀望马云能够打造出一个市值过百亿美金的淘宝或支付宝之时,这些问题会不会形成羁绊?抑或,马云是否仍具有创造辉煌的能力?

在此方面,相信很多人也乐意多给马云及阿里巴巴多一些支持。我个人的基本观点是,如果淘宝能够很好地把握电子商务近两年开始崛起的态势,同时能够在规模放量(2009年上半年其交易额达到了809亿元)的同时,拿出很好的盈利方案,那么,马云仍具备续写神话的实力。而若沉湎于过去的辉煌,甘于被“神化”、“教父化”,则另当别论。事实上,在中国短短30年的改革开放历史中,类似悲剧曾一而再、再而三地上演。

关于此书,不得不说的是,多年来,我对自己的介绍仅仅满足于“偶尔文字,未敢著书”,这是真心话。此次勉力写一本关于马云及阿里巴巴的书,也是犹豫了许久。尽管对这家非常有个性的公司持续关注、深入接触了至少4年时间,但我还是疑虑,自己对于这个公司到底了解多少?而且,即便接触很多,所获各类印象及信息,是否准确?以及,对于这家公司,自己是否仍是个“旁观者”?

记得外国有句关于写作的名言:“看一千个医生,才能写一个医生”,这真是极认真的态度。但在普遍浮躁的世俗风气中,又有多少人能认真以待呢?当然,我也只是努力去做,况且,囿于各种外界因素以及限制,真正想去了解“一千”的话,难度也可想而知。

对我而言,挑战也在于此。

实际上,去接触阿里巴巴,你会觉得这家公司确实比较优秀。当然,即使再优秀的公司,也会有些遗憾,有时候甚至会想,公众眼中的阿里巴巴,是否已经成为一个“符号”?甚至,它是否还具备“从优秀到卓越”的实力?

即便马云,你可能会经常被他感染,但也不免猜测,那些所有关于他的文字,是否大多都在不假思索地重复着一场“造神运动”?“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马云及阿里巴巴当然也概莫能外。只是,这个公众印象距离真实世界有多远?当然,上述问题,或许也是“瑕不掩瑜”。

毋庸讳言,马云成功过,也误判过,他自己也承认,几乎犯过所有互联网公司犯过的错误。他甚至说将来会写一本《阿里巴巴的1001个错误》。这种主动自省的精神,当然令人感动。不过,如果仅仅是停留在总结错误的角度,除了看起来很热闹,还不幸给了一些好事者、质疑者以口实之外,对于公司的发展,对于中小企业的借鉴,效果当然会有,但会有多大呢?更遑论,真正的自省,无异于一场痛彻心扉的自我决斗;最终能战胜自己的,终究是少数的圣贤。

实际上,创业,做事,经营企业,也要对所有要素有一个综合的判断。比如对经济大背景的了解,比如对自身能力的评估,比如对行业前景的把握,等等。不妨设想下,如果中国没有一场近10年的轰轰烈烈互联网普及运动,阿里巴巴哪里会有诸多忠实的用户?

写作中,我也只是努力结合时代背景、行业趋势,尽力去还原一个真实的阿里巴巴、真实的马云,而不仅仅再做重复运动。行文仓促,疏漏在所难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