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际文化战略的国家形象塑造
作为国民人格培养和精神世界表达的艺术形象创造和作为国际文化战略的国家形象塑造,是应该统一也可以统一,但在实际运作上又有所不同的文化事业。
今天,我们需要从国际文化战略角度来认识国家形象塑造这个关涉国家和民族利益追求与维护的重大问题。所谓“国家形象”是现代国际关系格局中以现代国家为单位的一种涉及国家利益追求和利益维护的对象化认知、判断或定位。没有国际视野,就没有所谓的国家形象;而没有国际间的利益角逐,也就没有作为国家文化战略的国家形象塑造问题。
利用文化交流弘扬民族文化,宣传自己的国家,塑造符合自身利益诉求的国家形象,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和文化影响力,已是世界各大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的战略选择。在当代国际关系中,冷战思维并没有随冷战时代成为过去,艺术一直是西方文化战略尤其是美国全球化战略所借助的软力量,所谓的“国际艺坛”也因此成为一条“看不见的战线”。在冷战时期和后冷战时期,因文化传统和国家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差异,西方国家一直把新中国视为影响其全球利益追求的巨大威胁,以致或明或暗地对中国采取“遏制战略”。这种战略每每诉诸“妖魔化中国”的软力量,通过贬损、丑化以至破坏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国家形象”来实现其“遏制中国”的战略意图。其本质就是要将中国塑造成一个像原苏联那样的共产主义‘恶魔’或者符合其国家需要的“对手”以至“敌人”。作为文化战略,他们本着西方中心主义的认识立场和利益诉求,把诸如落后、奴性、愚昧、弱智、麻木、懦弱、怪诞一类消极因素解读、认定为所谓中国人的特征或与历史分离的抽象的中国文明“本质”,借助其强势话语来构建他们所希望的中国“国家形象”。通过展览、评选、奖励、收藏、赞助等一系列手段和强势新闻宣传机制,美国等西方国家大力扶植体现其国家意识形态和全球化利益的“当代艺术”。一些在价值态度和精神指向上切合或迎合其意图、展现其预想的中国“国家形象”的中国“当代艺术”因此大受抬举,以致“走红”国际艺坛。作为推行全球化政治的一种战略战术,这种艺术领域的“招降纳叛”造成了影响广大的“明星效应”,并且通过崇拜、追捧、附和、模仿等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对中国本土构成纵深性的文化渗透。
反观我们自己,应该说,西方文化的物质优势早已动摇了我们坚持自身文化立场的自信心和现实基础,妄自菲薄、崇洋媚外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我们认同并追随西方中心主义对于“文明”、“现代”、“进步”的话语规定和价值取向,心甘情愿或不自觉地接受西方文化战略所设定的中国“形象模式”,迎合其“形象期待”。可悲的是,我们的一些艺术家没有意识到自己被“冷战思维”所怂恿,充当“妖魔化中国”的角色,以所谓“政治批判”、“社会问题关注”或“国民劣根性揭露”来表达切合西方价值观和利益诉求的所谓“普遍意义”或“现代意识”。我们用自己美丽的颜料,为自视文明优越的西方世界,制造种种鉴照东方中国之“落后”、“粗鄙”、“弱智”、“愚昧”、“邪恶”的镜子。我们需要警醒了!
面对竞争愈益激烈的国际格局,我们的文化战略重点应该转向“文化输出”,我们应该以不待时日的紧迫感来考虑参与国际文化战略角逐的问题了。在“文化输出”的指向上,文化战略性质的“营销学”忽视不得,我们应该把艺术领域的“国家形象”的自主塑造作为谋求中国艺术的世界化发展和国家民族长远、宏观和综合利益的一种策略,以主动出击的姿态扩展自主中国文化形象的世界性影响。在这样的大前提下,集结我们的文化资源和国家力量,塑造真正体现民族精神、切合国家利益的“国家形象”,是一项最切实也最前瞻的工作。我们一方面要认真地研究欧美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思想和实践,借鉴他们的有效经验和手段;一方面又要有切合自身规律、特点和利益的判断、选择与把握,使塑造工作始终运行在自己的轨道上。要真正做好这项工作,需要政府机构、社会各方和艺术界通力协作,需要同步展开理论研究和实践思考、长远规划和当下策略、舆论宣传和行为操作、对外出击和本土防御等一系列工作环节,并保持彼此间的协调与一致。
无论如何,真正的中国“国家形象”只能靠中国人自己来塑造,也只有体现中国文化主权、文化立场的打造之力才能建树真正代表民族精神和国家利益的“国家形象”!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