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会谈与中国“市场经济地位”


     首届中国与美国战略与经济对话于日前落幕,在对话中,美国政府用了很高的规格来接待戴秉国、王岐山一行。会议的成果一如预期,口头承诺很多,还有待于付诸于实际行动。最怕是会开完了,大家回去该干啥还干啥。最典型的是美国一边承诺保证中国在美国资产的安全,一方面在本周发行了的1150亿美金的债券,其中有相当数量由美联储直接购买!

     在这次对话中,中国代表团的表现可圈可点,美国在尽可能满足中国代表团的一些要求。但是这次对话也有明显的可笑之处,美国是在和一个“非市场经济”国家作战略对话,最后王岐山在演讲中要求美国尽快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王岐山的要求,在我看来挺滑稽的。

     所谓“市场经济地位”,是指在WTO规则下的一个政治概念,是反倾销调查确定倾销幅度时使用的一个重要概念。反倾销案发起国如果认定被调查商品的出口国为“市场经济”国家,那么在进行反倾销调查时,就必须根据该产品在生产国的实际成本和价格来计算其正常价格;如果认定被调查商品的出口国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将引用与出口国经济发展水平大致相当的市场经济国家(即替代国)的成本数据来计算所谓的正常价值,并进而确定倾销幅度,而不使用出口国的原始数据。

     中国加入WTO的议定书第十五条将中国有条件地定义为非市场经济国家,而且长达15年。非市场经济地位给中国带来三大负面影响。

     其一,它导致我国的出口企业在对外反倾销应诉中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并成为我国企业败诉的主要原因。由于不把中国视作市场经济国家,无法计算中国企业的生产成本,于是其他WTO成员采用第三国替代的方法。20世纪90年代,欧盟对中国的彩电反倾销,就是将新加坡作为替代国计算成本。当时,新加坡劳动力成本高出中国20多倍,中国的产品自然被计算成倾销。

     其二,中国企业难以胜诉,客观上又进一步刺激某些WTO成员对我国的产品提起更多的反倾销申诉,同时打击了我国企业应诉的积极性,形成恶性循环。在中国方面的持续交涉和抗议下,相关国家对中国做出一些让步,但总体效果仍然不理想。

     其三,非市场经济地位否认我国建设市场经济的成果和现状,影响我国的国际形象。

     诚然,“市场经济地位”在中国的全球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背后是巨大的市场利益,我们非常的欢迎欧美主要国家尽早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但是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对“市场经济地位”问题采取怎样的应对措施,值得反思:

     首先,经过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的外贸依存度在下降,进出口部门对中国经济的贡献比值在大幅度下降。

     其次,在金融危机之前,由于中国的相对地位较弱,在国际游戏规则中有很多东西都需要我们主动的去争取;国外也会主动利用很多议题来当作筹码和中国进行利益的交换。像之前的人民币升值问题、加入G8问题等等,都是美国跟中国谈判的筹码。但是现在不一样,经过金融危机之后,美国人不再提人民币升值问题,加入G8问题更是成为不言而喻的问题,甚至有人提出中美应该形成G2。中国的选择权大幅提高,中国在金融方面的安全也受到了各方肯定。因此,承认中国是否市场经济的问题,我们应该更有底气,甚至应该由欧美主动提出。对他们来说,则是要尽快利用筹码,否则年复一年,15年的期限很快就到期了。古人云,无欲则刚,当我们对某些事情不在乎的时候,主动权也就真正在我们的手上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即使在乎,也说不得。


 

我的相关日志:

2008-12-17 | 科技咨询业发展见证了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
2007-08-03 | 提高契约意识,强化市场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