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北京 ——俄罗斯印象之三


    在圣彼得堡,导游提示气温很高:25度。在莫斯科,导游提示当天是夏天的最高温度:26度。相距500公里的圣彼得堡和莫斯科,有些类似上海和北京。圣彼得堡和上海为港口城市,经济中心,系姐妹城市;莫斯科和北京作为首都,是传统的政治和文化中心。

    圣彼得堡作为沙俄的首都、苏联的“第二首都”,历史风貌保存完好,完全没有现代化高楼,天际轮廓线仍是一个世纪前的教堂的金顶或尖塔。莫斯科则在许多方面与北京相似:面积1000平方公里,1400万人口,400万辆小汽车,有轨电车、无轨电车、公共汽车、地铁并用,地面堵车仍相当严重。,除了部分历史名胜和沙俄时期的老房子,多为斯大林时代和勃列日涅夫时代建造的陈旧的楼房公寓,但小区内绿化面积很大,城市内有大片的树林、绿地和众多的街心花园,是北京难以企及的。

夕阳下了无生气的“一只蚂蚁”市场,见证着中俄“政热经冷”的关系。

莫斯科近郊的这一面貌,很象北京。

超市商品丰富,不见经济危机之踪影。

 

    斯大林为莫斯科留下了人称“七姐妹”的7座苏联时代的标志性建筑:古典风格装饰的高楼,尖塔和五星。包括莫斯科大学主楼、外交部大楼、重工业部大楼、列宁格勒大饭店、乌克兰大饭店、外交公寓和文化人公寓。但现在的莫斯科拒绝建玻璃幕墙的现代化大楼,并且严格控制和不建高架桥,以免割裂、破坏街道的视觉景观!在实用功利压倒一切的北京,这也是难以想象的。

莫斯科大学主楼,斯大林风格的标志性建筑。

外交部大楼,莫斯科的“七姐妹”之一。

 

    1937年落成的莫斯科地铁成为观光景点。198个车站,总长度达400公里,可通达城市的任何地方。当我们乘着长达100米的滚梯下行时,感觉仍是很震撼的。开阔宏大、各具艺术特色的站台与七八十年代的陈旧车厢形成强烈反差。车厢完全不密封,没有空调,三合板贴面,没有电子显示,车速极快,噪音极大,可以说是震耳欲聋。报站的声音却颇有讲究:进城方向的为女声,出城方向为男声;环线顺时针方向为女声,逆时针方向为男声。

莫斯科地铁图,犹如一只螃蟹。

 

    公共设施的陈旧、简单而实用,既是经济水平的一种反映,也体现着与我们一味追求气派、豪华并不相同的价值。事实上,莫斯科连续几年居世界上消费最高的城市之首,人均月收入为1700美元,房价之高更是令人咋舌:均价达7500美元/平方米。因而,绝大多数莫斯科人只能租房,同样,这并不真正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谢尔盖说,目前的治安状况和幸福指数均是1991年以来最好的。

    房价高企的原因之一,是莫斯科集中了俄罗斯约70%的富人。俄罗斯类似莫斯科、圣彼得堡这样的大城市很少,100万人口即为“特大城市”,可以修建地铁。新的发展战略是重点发展周边城市,提高其公共设施和服务水平,从而吸引和分散人口,抒解莫斯科的压力。这一思路同样是很值得北京借鉴的,北京不是也可以发展自己的“金环”、“银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