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各大中城市的新建商品房和二手房成交价格迅速飙涨,“地王”记录不断刷新,购房者怨声载道,已经受到中央的重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再度强调,热点城市房价要稳”。
在此背景下,增加土地供应,成为各地稳定房价的一记重拳。
“地王”频现 各地市主动增加土地供应
以北京市为中心,一线城市的“地王”在一个月内频频被刷新,全国36个重点城市中,第二季度环比增加土地供给的重点城市有28个,其中,天津、上海、广州、杭州、青岛、武汉等22个城市环比增幅超过了100%。许多业内人士都将矛头指向了“土地供应量的不足”。
为此,许多城市都纷纷调整策略,增加土地储备。北京今年将采用“多储、快供”的策略,计划投入1000亿元用于储备土地,并根据储备和需求情况,主动调整供地节奏;今年广州计划供应商品住宅用地250万平方米,大大高出去年供应量;福州、南昌等地也纷纷表示,将增加土地供应,以期稳定房价。
并且,在央视报道了“地王晒太阳”的新闻之后,开发商囤积土地也将受到更严格的监督和惩罚。因为开发商囤积土地,不仅影响到房地产一个行业的发展,更关系到在我国经济形势企稳回升时的风险防范。很简单的道理,如果一味强调供地,而忽视了供地后的有效监管,增加的土地供应并没有形成商品房供给,土地供应政策会毫无效果。
增加土地 能否抑制飙涨的房价?
理论上讲,增加土地是改善供需矛盾最有效的方式,在正常的周期内将商品房供应上市,可以起到抑制房价过快上涨的作用。然而,房地产市场的开发周期较长,市场接受缓慢,还有许多复杂的原因介入,就将这一理论打破。增加土地供应,也不见得可以抑制住飙涨的房价。
首先,按照正常的周期,新增用地形成楼盘供应,将需两到三年时间,滞后性导致对楼市供应以及房价的改善影响甚微;
其次,土地供应结构对于楼市的影响也很重要,如果土地供应量主要集中在郊区,而郊区的楼市也未成气候,这对于近一两年的楼市影响也难以起到抑制作用;
再次,购房者的恐慌心理难以被抑制。尽管政府发出了“准备大量的土地,不要愁怕买不到房子”的信号,但购房者难以在短期内看见,恐慌心理作祟,还将导致人们盲目追涨。
所以,对于普通购房者而言,增加土地很难对大家的实质性购房产生影响,对短期内改善楼市供应、抑制房价飙升的意义也不大。政府的有关部门应该在增加土地供应的基础上,稳定购房者心里,出台相关政策报告,将土地供应量及何年何月有多少房源即将上市供应等信息更加透明化,或许还能起到一定缓解楼市供应紧缺的作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