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培训记(之八)
2009.6.21
今天我们离开基布茨Shefayim前往以色列北部,我们是沿着地中海边的2号高速公路走的,以色列的几条高速公路中,只有6号高速公路是收费的,其余的高速公路都不收费。
我们考察的第一站是一个基布茨的果园,果园种植了3800亩水果,主要品种有柑橘、柠檬、柚子和鳄梨。柑橘是以色列的主要果树,全国共有30多万亩。这个果园的柑橘产量较高,十年树龄的柑树,亩产量可达到8吨。我听了有点半信半疑的,我们市十年树龄的柑树每亩最高产量是3吨,每亩种40棵柑树,平均每棵产量150市斤,看上去已是硕果累累。如果是每亩8吨,那平均每棵树的产量就是400市斤了,真的难以想象每棵柑树能结出400市斤的果来。可惜现在以色列不是柑果收获的季节,我对产量的疑问没能得到印证。
这个果场对新技术的应用不错。所有的果树都是滴灌,全部是水肥一体化灌溉,而且都是用电脑控制。这个果场对树龄大的果树采用开天窗的技术。所谓开天窗,就是将老龄果树中间的一些过多的枝干砍掉,压抑这些枝干继续向上长的势头,让它重新长出新枝向横的方向发展,就像在果树中间的顶部开了一个天窗。这项技术我市去年刚试行,是广西大学的薛教授主持推行的。薛教授上个月要求市里水果部门开了个培训班推广荔枝树开天窗技术,它的原理是催生新枝和有利于增加光照。薛教授不遗余力地宣传开天窗技术,主张马上推广这项技术。但是在基层做实际工作的技术员都意见一致地主张对创新技术的应用要慎重,认为开天窗技术要经过三年以上的对比才能得出是否能增产的结论。我估计薛教授到过以色列学习过开天窗技术,或者是从书本上看过有关开天窗技术的资料。但他面对技术员们的质疑时,绝口不提国外早已采用这项技术,只是强调经一年的对比,开天窗技术是可行的。于是,讨论的最后结论是开天窗技术先看几年,暂不推广。事实上这项技术在以色列早已推广多年,成为果树增产普遍应用的成熟技术了。我们不了解这个情况,凭空添出了许多阻力。看来我回去以后应该大力挺一下薛教授了。
我们参观的第二个果园是个规模更大的果园,种了10000多亩的水果,大部分种的都是柑橘。这个果园的特点是经常更换柑橘的品种,主要的标准就是看到某个品种不挣钱了就全部连根拔起,重新种上受市场欢迎的、价格更高的品种。我们刚好看到大片的柑树被拔掉,工人们正在整理好的土地上布管线,然后根据滴头的位置挖坑种上树苗。
以色列果园不断更换果树品种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我市有100万亩荔枝树、60万亩龙眼树,相当一部分果树品种产量低、质量差、效益低,种了一二十年并没有什么收益,但许多农民觉得砍了可惜。我市近年对非优良品种的荔枝树用高位嫁接的办法来更换品种,取得较好的效果,这项技术领先于以色列。我市要大力推广果树高位嫁接技术,对果树进行更新换代。
我们参观的第三个点是香蕉种植园。这个香蕉种植园的品种是威廉斯B6,和我市的香蕉主品种一样,产量是平均每亩3.3吨,略高于我市的每亩3吨。这里的香蕉全部用网罩起来,目的是要防风,防止大风吹裂香蕉的叶子,影响香蕉的产量。这样全遮盖提高了成本,对提高产量的效果也不明显,我们没有必要学习这个做法。这个香蕉园值得我们去研究的是他们种植的香蕉是10——15年才更新换代,而我们是三年就要换代。因为香蕉种植是每年砍掉主干以后,从根部会长出新苗来取代旧的主干。我们传统的做法是每三年全部砍掉,重新种上组培苗,也就是三年一更新换代。如果能10年以上换代,就能大大降低生产成本。我想这里有两个原因,一是威廉斯这个品种本身就具有10年才换代的特点,我们是传统的观念和作法三年换代,因为我们传统的说法是第四年香蕉的产量和质量会大幅下降。二是以色列在香蕉管理上有特别之处,能够延长香蕉的更新换代期。而这个管理主要是由于合理施肥的原因。回去以后我们也要抓这个试验。
香蕉园
中午的时候,我们在一个基布茨饭店吃午饭。我们中午12:20时到饭店,但我们被告知餐厅开业的时间是13时,直到13时我们才能进餐厅吃饭。吃饭时是集体坐在一排餐桌上,先上色拉、面包、米饭,后上鱼、牛肉,最后上几盘鸡肉时,大家都已经吃饱,基本没人动筷了。服务员来收拾餐桌时,除了面包之外,所有的饭菜都倒进了废物桶里,几盘没动过筷的鸡肉也全倒掉了。我想,以色列人不吃猪肉,全国基本不养猪,不知道这些剩饭菜怎么处理,没吃过的鸡肉也倒掉,看来犹太人忘记他们的祖先几千年前受到大饥荒时出走到埃及寻食的历史了。
在往海法市的路上,我发现大部分的房屋都是建在山上,适合种植的平地都被用来种植作物了。住宅建在山上虽然成本较高了一点,但却保护了耕地,而且地势高旷的山地,给人提供一种更加适宜居住的环境。这一带山脉叫迦密山脉,海法市就座落在迦密山脉的末端。
海法市是地中海沿岸城市,它建在三层地形上,低层部分是填海得来的土地,是港口和商业中心。中间层是较老的居住区。高层是现代建筑物,建在迦密山上。从山上鸟瞰,整个海法市尽收眼底,大大小小的建筑物映入眼帘,远近高低,绿树白屋交辉相映,风景优美怡人。
但是,我们难以想象,这么美丽的城市几年前曾经饱受了战火的威胁。海法市离黎巴嫩边境只有几十公里,2006年真主党对以色列开战,火箭弹就打到了海法市,海法市居民每天生活在防空警报声中。许多人为躲避战火,跑到特拉维夫去投靠亲友。海法大学的大学生全部转移到耶路撒冷大学去上课。以色列军事力量虽然强大,但对真主党游击队的火箭发射筒的袭击也是防不胜防的。真主党轻率发动对以色列的袭击,在政治上也没有得到多大的好处。由于2006年的对以战争,黎巴嫩伤亡惨重,蒙受了极大的损失,黎巴嫩人民对真主党的支持度有所下降。在今年6月7日的黎巴嫩国民议会选举中,得到西方和沙特阿拉伯支持的政党联盟取得了议会128席的多数议席,得到伊朗和叙利亚支持的真主党继续处于在野地位。可见,战争对谁都没有好处。
穿过海法市后,山逐渐多起来,但山势都不高。车行一个半小时后我们在下午6点多钟到了加利利湖边的太巴列。太巴列历史悠久,建于公元1世纪,这里有许多历史遗迹,许多学者在这里进行挖掘考古工作。在十字军统治时期(1099——1291年)著名的哈亭角战役就发生在这里。哈亭角是太巴列郊外的一座小山岗,穆斯林军队在这里与十字军展开了决战,打败了十字军,使十字军统治走向了衰落。这也说明了是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共同创造了这片土地的历史。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