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地王或可担当起平抑高房价大任


    今年6月以来,活跃在土地市场上的多是央企。保利、绿地、中海、中粮地产、招商地产以及中铁、中冶、中化、中国电子集团等大型国企一直在大手笔拿地,特别是最近一段时期以来,“央企地王”频频亮相,引得业内外和社会公众的高度关注,有舆论甚至惊呼央企才是真正炒高地价、房价的实力派推手。

    笔者曾经也同样质疑:“国家队”操盘,楼市焉有不挺之理?但放眼当前的房地产市场,央企那种志在必得、争当地王的执著,似乎又传递出另一种政策信号,体现出国家意志:央企发挥职能作用,调控房地产市场的序幕已经拉开?

    央企中海地产70亿元冠冕新地王

    记得上半年有报道说,楼市的异动曾经引起中央高层的注意,并且要求相关部门及时向中央报告楼市动态。随之央企在房地产市场便逐渐活跃起来,其势头越来越强劲。因而,最近央企不惜重金,“寸土必争,寸地必夺”,也许正表明国家调控房地产市场重大政策措施开始启动。

    这一被有识之士解读为“国进民退”的央企地王现象,不能不让人联想到其他行业的“国进民退”,尤其是煤炭行业大规模的政策重组。在小煤窑非法开采、安全事故屡屡发生,采取多种措施难以得到根本好转的情况下,山西省下大决心,花大代价,“宁可暂时牺牲GDP”,也不要带血的GDP,推动国企对民营煤企的并购重组。房地产业与煤炭能源行业同样事关国计民生,但一段时期以来楼市持续虚热,房地产市场存在的种种弊端,尤其是大多数中低收入住不起房的不谐和现象,已经给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带来了潜在的威胁,而事实证明,手中没有足量的“储备粮”,不直接掌控土地资源和房产资源,仅仅靠政策指导、引导,要让市场“听话”显然是不现实的,也是无济于事的。

    因此,在土地存量紧缩的前提下,由央企出手拿地,显然是国家意欲主导房地产市场的体现。与煤炭业出资购买业主产权做法不同的是,国家考虑到行业特性的不同,不惜高价拿地,一方面是在与民企的竞争中发挥自身的实力优势或者叫国家优势,另一方面,看似国企拿地的代价过大,但客观上最后还是流进了地方和国家财政这个“大盘子”里,所以,央企当地王不妨可以理解为一种政策策略。

   

    关键在于,在有限的土地存量掌握在国有央企手里后,是让央企依旧按照企业的盈利模式去运作,还是动用这些储备资源,去平抑房价,真正体现居者有其屋的民生关怀,这就要看党和政府的公共政策取向。当然,在建国60周年之际,我们更愿意相信,眼前央企地王不断诞生,地价、房价继续走高,只是“国进民退”的阵痛,随着这一轮央企与民企的圈地博弈告一段落,或许国家会主导并由央企承办一席民生盛宴:让“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不再是梦想。

    因此,从这一乐观的角度考量,笔者倒觉得,还是别急着向“央企地王”扔砖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