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市场都有一些长期出现非常大折让的资产股,值十元的东西,竟然以两或三元在出售。从财务的角度去看这些股价,你可以说它们的估值是非常不合理的。但是它们的股价却这样长期呆着,动也不动。如香港地产股中,最为出名大折让的应该是丽新发展(488),市场估计它每股资产应该值0.8元以上,但它股价竟长期徘徊于0.1元左右,折让了八成以上。其实它的物业质素一点也不太差,但无奈公司名声实在不好。这几十年来,香港的房价可以说是一直上升的,而房地产整个板块也是越做越大的。但丽新发展的股价竟比1997年高位泻去了98%。虽然说1997年时,房价过份炒作,令到很多地产股的股价都脱离了合理价,但是其实很多香港地产股股价都已经重回1997年水平。因此其实市场已经把丽新发展定为一间不懂做地产的公司,再加上公司管理层名声不好,导致了今天的低价。
香港地产股如是,原来市场十分喜爱的内房股都有相似的个案,这便是中国地产(1838)。一听名字,便知道它是内房股,而且它的规模是绝对不小的,资产净值接近200亿港元,即是每股值11元。这个只是帐目上的数字,对于内房股来说,它们的实际每股资产净值是应该还有上升的空间。但其实它的股价竟然只有2.5元左右,折让了七成以上。对于市场这么热爱这个板块的情况下,仍可以出现这样大的折让,而其规模又这么大,真的有点匪夷所思。其实数年前曾经发生过一件事,当时中国地产主席汪世忠以高达五成折让私有化一间叫做太平协和的公司。当时独立财务顾问认为作价对小股东十分不公平,不过最终私有化仍获通过。而现在的中国地产里有多项资产,便是来自当年的太平协和。这样一买,再一卖,大股东赚了高价买入太平协和的小股东的钱。由这件事,便导致了中国地产今天的低价。
其实这样的财技,在任何一个国家的股票市场都会出现。财技没错是可以令你在短时间内赚取到一笔相当大的资金,但是这亦会影响到你日后的信誉。当实业跟资本市场交叉在一起时,便会出现很多要决择眼前利益还是长远发展的时候。怎样选择便要视乎当事人的眼光看得有多远。
王雅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