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陈庆振谈民营科技企业


    8月18日,中国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原科海总裁陈庆振为纪念华贻芳逝世四周年的追思会的事宜专门来到长城所,我们就民营科技企业和中关村发展等话题进行了讨论。林京耀、刘志光、武文生和张明也一同在座。

    我与陈庆振早在90年代初创办长城所之前,我尚在《民办科技实业》杂志编辑部做主任之时便已结识。后来我们因为长城所承担的第一个中关村二次创业的软科学课题而有了更加广泛的接触,他多次被邀请为课题的专家与长城所商讨“二次创业”等诸多议题,算是我的老朋友了。陈庆振是第一批下海的科学家,1983年参与了科学院院部的成果推广中心——科海新技术发展中心的筹建,成为了科海的负责人。科海的意思是科学院和海淀,科海是电子一条街时代中关村先期成立的公司之一。在八九十年代,科海是中关村的重要企业,陈庆振在发展民营科技企业方面也是立下了很大的功劳。在第一批民营企业的发展中,他与信通、四通等企业有很多相互帮忙,尤其是信通出事后,科海的帮助更是中关村早期企业史中浓重的一笔。

    后来陈庆振被邀请做中国民协的秘书长,据陈庆振讲,他本来是受×××的委托到民协帮忙的,但是后来由于一系列的原因,包括段永基出任民协理事长,他不但没有卸任,而是做了几届,一直做到现在。他说民协的工作需要有为民营科技企业做事情的动力。

    我们聊到了《中关村改革风云纪事》一书。这本书陈庆振和李国光的动议,得到了赵凤桐、段永基、柳传志的支持,并在民协里设立了一个编辑部,并邀请张福森作为主编,朱丽兰、陆宇澄、段柄仁为顾问,副主编是沈仁道、胡昭广、李荻生、张景安、赵凤桐、柳传志、段永基和陈庆振,编委包括于维栋、王晓兰、史定潮、邹祖烨、赵慕兰、夏俊生、戴卫等人。这本书描写了当年在改革开放大潮推动下,中关村科技人员冲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和旧传统观念,走出大院、大所、大学,在中关村地区“下海”创办科技产业,探索科技体制改革,科技成果商品化和产业化的过程。由于初期的资料不是很多,所以这本书的素材主要来自中关村的第一代企业家的回忆。这本书是中关村改革回忆录丛书之一,据陈庆振讲,虽然编辑班子已经解散,他们还会继续把回忆录丛书写下去。

    去年的时候我就想举办华贻芳的追思会,但是由于时间的关系没有办成,今年陈庆振对我的提议很支持,我们将邀请企业、园区、政府等各方嘉宾出席追思会,并以后不定期的举办主题会议,回忆往昔,探讨时事,激荡出更多思想的火花。


 

我的相关日志:

2009-09-14 | “光谷”学习硅谷
2009-09-11 | 硅谷移民:区域创新的核心
2009-09-02 | 日韩产业组织之利弊
2009-08-29 | 点燃创业引擎的天使投资
2009-08-24 | 中国民间智库路在何方?
2009-08-18 | 省级高新区升级国家高新区是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举措
2009-08-15 | 新宿:领导世界的特殊产业集群
2009-08-10 | 富士山下谈日本的产业组织
2009-08-08 | 韩国的产业组织与金融危机
2009-07-24 | 与《中国崛起》的作者讨论中国崛起
2008-08-13 | 回忆华贻芳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