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乐勋著卫生经济研究开拓创新一书张文鸣序
杜乐勋《卫生经济研究开拓创新》一书
张文鸣序
春到京华,柳暗花明。正当我为中国卫生经济学会筹备纪念20周年的消息所动时,又得知凤凰医院集团要为杜乐勋教授出版《卫生经济研究开拓创新》一书的消息。虽然我已经同仍在卫生经济研究一线的老朋友们久违了,作为一名卫生经济的老编辑,对于圈内新闻当然不无感慨。
杜教授在电话中说,他要出书时希望几位老同志写点什么,其中也包括我。我今欣然命笔,难免缅怀往事。充作序言,既是作为历史见证人有感而发,也是为老朋友大作问世表示衷心的祝贺。
我同杜教授在大学毕业后一起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马列主义教研室工作。后来他一直在校任教,我则到理论部门工作。因为是同行,常打交道。80年代初,杜乐勋率先“下海”研究卫生经济,我又当了《中国卫生经济》杂志编辑,这一联手就是20多年。现在,我们都退下来了,在京有个平台,仍在联手作事。机缘凑巧,前后43年,居然同在一个战壕。我们虽是同代人,在卫生经济研究方面,他却是我的启蒙老师。因为他是学经济的,我是学医学的,在不同时期我总有机会听他讲课,他的文章和论著我也是先睹为快。他早期发表的作品,无论是论文或者是书,大部分都是我作责任编辑,既使我当了主编,看终审稿了,编辑部仍习惯地把我列为责任编辑。因为我是半路出家,在卫生经济方面写文章也罢,写书也罢,都是以普及为已任,杜教授独具特色的理论思路,对我的启迪弥足珍贵。
回顾60年代初期我们同在马列主义教研室时,在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他受出身之累,迟迟没有机会走上讲坛,所以更多时候是研究和整理资料。这个遭遇却给他提供一个难得的机会,他藉此可以整日在图书馆博览群书,对传统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东西方经济学广泛涉猎;又有机会巩固、提高外文阅读水平,在那个由于大家都知道的原因造成的丢失外语的年代,这可是个偏得。人生有时因祸得福,这一段经历对他后来探索卫生经济的好处,不言自明。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如春雷一般响彻神州大地。解放思想,不仅冲击了传统计划经济,也冲击了国民经济中最纷繁复杂的特殊角落——卫生事业。一般所说的“独家办、不核算、一刀切、大锅饭”,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杜教授以他社会学的敏感和经济学的功底较早嗅到了这个气息。同时卫生部与黑龙江省卫生部门的有识之士的垂青和改革实践的需要为他提供了发挥优势的机遇。他同一些医药院校的理论工作者联袂而起,提出卫生经济理念,他们是发挥启蒙作用的早期卫生经济学者。他较早地介绍了国外卫生经济研究情况,他参与编写了《卫生经济研究的几个问题》的小册子和《卫生经济学》。后来又同何鸿明主编了《卫生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同魏颖主编了《卫生经济学与卫生经济原理》等力作,这在当时都堪称代表作。
早期参加卫生经济研究的老同志都知道,80年代初期卫生部主管财务工作的副部长季宗权曾经说过“黑龙江省是卫生经济的发祥地”的话,这里面有杜教授一份辛劳。
90年代之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国民经济转型和过渡,卫生经济研究由普及到提高,卫生经济研究的队伍由散在到集中,伴随着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国内外卫生经济研究的交汇,我国现在的卫生经济研究同过去不可同日而语。但是杜教授在这个领域内,一直是著述颇丰的学术带头人。他至今仍是卫生部《中国卫生总费用研究》和科技部《中国医院产权制度改革研究》课题组的主要负责人。
杜教授的为人和他的治学风格一样,坦诚直率,旗帜鲜明。我曾多次看到他在不同类型的会议上,遇到敏感问题时,主持人常常点名请他发言,大家心照不宣,都愿意听他“放一炮”。当然,未必每次发言都正确无误,但他往往能说出别人心中所有、口中所无的话。这种敢为天下先的风格,赢得了同行们的好感。
生活中的杜乐勋是个热心的人,乐观的人。他不拘小节,有时漫不经心,有时粗枝大叶。他可能记不住几个朋友的电话号码,但是对经济学上的天文数字他却如数家珍,从不马虎。
时光如流水,如今杜教授已进入老年之林,硕果累累,桃李芬芳。这本文集收集的文稿跨度很大,前后时差二十几年,读起早期作品或有明日黄花之感。但这20年的心血凝结成一代人的脚印,从中我们可以听到这一代人探索卫生经济的脚步声。至于文章得失,我同杜教授距离太近,难以定位,自有专家评说。
据知凤凰医院集团作为从白山黑水中杀出来的一匹黑马,在民营医疗机构中颇具活力。他们经历10年创业,5年发展又向国际化管理迈进。他们已办过17期全国医院经营管理论坛,已编辑出版十几套21世纪医院经营丛书。这次他们资助出版杜乐勋教授这本文集,玉成共事,也是卫生经济研究中的美谈。说明卫生经济学已深入人心,为社会接纳。深信今后同行们会有更多新作问世,繁荣卫生经济科学,促进卫生事业发展。
2003.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