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在今年教师节前夕,教育部评出第五届国家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经统计发现,100位获奖者中,担任党委书记、校长、院长、系主任、教研室主任、实验室主任、研究所所长等行政职务的,占到九成,还有人身兼几种职务。不带任何“官职”的一线教师仅有10人左右。其中,“校座”就多达20位。这个消息一经披露,立即引起媒体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认为这是高校行政化的最大写照。
其实,类似于高校行政化和名人带官帽的现象,不至于在高校。例如,在最需要代表民意的各级人大代表中,带有各种类型的官帽的也不在少数,还有凡是需要由基层上报的各类先进的,只要稍微留意就不能发现,其中戴着官帽所占的比例也占有多数。
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呢?其实,这可能与国人特有的权力崇拜和官本位的思想有着极大关系。也就是说,类似于高校行政化、各种代表和先进官位化不是偶然的,也绝非个别现象。民众对于权力的崇拜,必然要把获得行政权力作为一种追求之一,所以,只要一个人在某一方面有了成就,最后都会与官位挂上钩,这也使得包括高校这样的教学和学术机构行政化的主要原因。有一个农学方面的博士后,在学成回到原来任教的高校不久,就要准备离职,到沿海的高校谋职,他这个专业是该高校农学专业的唯一宝贝,没有他这个专业的影响力就要大打折扣,学校拿出最好的实验室并承诺提供丰厚的科研经费,但是他还是要离职。最后,这个学校只好拿出教学处的处长职位给他,才勉强留住他。从官本位的角度看,只要通过有组织的评选,不论是评选各种代表还是评选先进和名师、名家,一方面稍微有影响的人都戴着官帽,客观上增加了当选的几率;另一方面因为带着官帽,在评选的资源占有上占优。这两种情况都使得戴官帽者容易当选。
戴官帽当选各种名人、先进、代表并非不可,但是,其背后隐含的问题,却是我们不得不注意的,如果占有的比例过大,则容易使得各种评选失去本来意义,同时也等于变相使各种人才去有意无意中追逐官位,会使很多专业人才脱离本职工作,或者淡化专业工作,这在我国面临巨大的科技创新压力、发达国家经济、科技和军事占有的压力下,不仅对于个人是个损失,对于国家的事业也是巨大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