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今世界来说,新经济就是新能源经济。因此,在危机中所有的保护性经济刺激措施,都是过眼烟云,而真正的较量,是谁在新能源战争的冲锋中率先登上顶峰并赢利,谁才是真正的赢家!
每一次全球性经济危机,都会使各国的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同困之中,轻者为先,同损之际,进者为魁!世界格局,必定经历一次重新洗牌!然而,究竟谁是赢家,并不取决于谁将自己保护得更好,而是取决于谁将腐痈剜得更干净,取决于谁能在新经济的赛跑中率先登顶!
由于中国在危机中对策坚决,遭受的损失最小,在别国仍苦不堪言时,中国的新能源计划就已经在四万亿投资中启动了,可以说中国绝对占据了先机。但是,投资总额超过2000亿元的光伏产业、投资总额超过4000亿元的风电产业,还没有全部投产,在应用端就已经发生了危机,指望新能源大跃进拉动中国经济增长,却变成中看但不会下蛋的金公鸡。一下子几千亿元投进去了,但却没有太阳能和风力发电的核心技术,从国外买到的只能是三流技术,也就是被淘汰的技术。而在新能源上,性价比决定一切,莫说是三流技术,就是一流技术,只要又出来了更新的技术,也会立刻贬得分文不值。在不掌握核心技术的情况下,推行产业化,就是战略性的错误!
在技术成长的不稳定期,无论花多少钱,也是买不来新能源时代的!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下大力气进行自主研发,才是培育新能源产业的唯一出路!
电动汽车并不象科技部所认为的那样,好象我们完全与国际先进水平同步,其实这种同步已经过去了,以往许多技术都是如此,VCD如此,高清如此,液晶显示屏也如此!我们搞得比谁都早,我们都曾说过: 此项技术与世界同步,可到头来,我们什么都没得到。电动汽车正在重蹈覆辙!
从历史更大时空看,危机就象热带风暴,但不是轻柔的婉婉和风,而是一阵凛冽飓风。风过后,似乎一切如常,中国可以说:“这阵狂风没有伤及我们的筋骨,强大无比的经济刺激政策,象暖袍一样保护着我们,让中国经济完好无损!”为中国而自豪可以!但是,当脱下暖袍时,再看看我们身上,除了用激素调养出来的嫩膘外,还有力擎千钧的肌肉吗?
一. 低碳和新能源——这个陷阱到底有多深?
国际金融危机后,人们普遍认为:新能源将成为世界各国激烈争夺的主战场,无论哪个国家抢占了新能源技术的至高点,它都能在下一轮经济发展的周期中独领风骚。因此,把世界各国对新能源产业领导权的争夺看作是一场战争毫不为过。有许许多多不为人知的阴谋、诡计、欺诈和陷阱,虚虚实实、真真假假、声东击西、南辕北辙、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所有战争的元素皆在其中。如果我们天真地相信西方所"推崇"的新能源童话故事,中国将深受阴谋之害而遭受惨重的损失。
⑴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核能、以及电动汽车,都被列入新能源的范围。好象这些会成为未来人类能源的擎天支柱,而实际上其中的大部分会在巨额投资后无功而返。
⑵低碳经济是被西方国家炒得发烫的概念,但这却完全有可能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谎言。当我们投入巨资兴建大量低碳能源设施去换取西方国家碳减排配额的绳头小利时,那些国家可能已经突破了矿物质能源的埋碳技术或低排碳技术,中国兴建起来的高成本新能源基地将一文不值!澳大利亚的科学家已经用海藻生物技术实现了火力发电的低碳排放研究,还可将海藻沉积物转化为生物柴油!这才是低碳技术的正解!但是,我们不禁要问:谁把我们引到了岔道上?
⑶中国最重要的能源储备是煤炭,关于低碳经济的国际协议将诱使中国放弃最重要、最廉价的煤炭资源,转向寻求其它不成熟的替代能源,而实际上现有技术根本无法提供足以替代煤炭资源的新能源,不遗余力的去寻求新能源,要比攻克煤炭低排放技术要困难得多。
⑷全球气候变化的总趋势是地球表面越来越冷,温室效应所造成的气温升高仅仅是最近几十年发生的事情。而且地球的大气系统正在适应高碳平衡,一旦低碳排放得以实现,地球表面温度将停止上升,甚至出现下降。关于低碳排放的国际协议将不休而止。因此,低碳经济将走到哪里是很难预测的。由于欧、美、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主要依靠水利和核能发电,低碳排放对他们的影响并不大,而我国主要是煤炭发电,低碳协议折腾的就是我国。
⑸在新能源的大戏登台后,西方大国力图将我国的注意力彻底转向新能源,而趁机瓜分和掠夺世界石油资源,因为无论新能源战略是成功还是失败,石油巨头都注定要成为最大的赢家。在核聚变变为现实前,几乎所有的新能源都存在成本偏高的共同特点,
要想让新能源被市场接受,必须有一个前提:就是成本低,产品价格上比煤炭有竞争力.
国际石油巨头仍然控制着世界能源的阀门,他们可以用石油供应量的大或小来操纵整个世界,石油价格调控保持在每桶80美元上下,这个价格可以让石油巨头获得300%的暴利。一旦石油价格低于每桶60美元,全球的新能源基地都会面临破产。如果让石油价格低于每桶40美元并坚持一段时间,新能源的所有资产都将归零。可以说,石油大亨的阀门决定着新能源的生死存亡。不仅如此,由于有石油这个杀伤性极大的武器,为国际投机资本提供了肆意制造行情、疯狂掠夺它人的土壤,金融战再度吞噬别人的财富,世界将永无宁日。
二. 电动汽车的暗斗,中国能赢吗?
在新能源的所有子项目中,电动汽车是关注焦点,世界各国都会不惜血本地投入巨资.充电模式的技术方案也接近成熟。电动汽车的产业化指日可待。
我国对电动汽车的研究起步较早,无论是我国的业内人士,还是国际上的炒家都认为:中国的电动汽车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完全同步,在某些方面甚至更为领先。而实际上情况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乐观,因为在中国,技术资源转化为产业资源困难重重.如果不会整合现有的全部成果,仅靠一两个公司自己研发,极有可能选择错误的技术路线,数年功夫到头来很可能一朝废掉!
河南是中国开展电动汽车研究最早的省份,上世纪80年代就成立了电动汽车协会,在各个环节的研究成果堪称国内一流,最近,续航500公里的电动公交车已经下线,该车浓缩了多项先进技术,离最后定型只差一步。除此之外,河南的电动小汽车技术也硕果累累,但科技部和工信部从来没有把河南当回事!敏感的日产公司已经大举进军河南,正在抄底河南技术!
一是日产疯狂买断河南的民间技术,河南多位技术专家已经成为日产员工,多项专利技术已经转移到日产名下。
二是日产将在郑州设立电动汽车研究中心,欲将河南技术一网打尽。
三是日产将在郑州投资建设年产30万辆轿车的基地,主要生产电动汽车。
四是日产将投资2亿美元,在新乡建设动力电池产业基地,使河南成为日产电动汽车全球的大本营!
这个计划如果实现,原产于中国河南的电动汽车分项技术,将在日本人手中变成最终车型的整车技术,而其知识产权尽归日产!日本人不仅用中国的技术占领了电动汽车的制高点,而且会用原产于中国的技术砍向所有的自主品牌!
从西方那里听到的,是新能源的美丽童话,但看到和即将看到的却是一场杀人不见血的战争。如果我们天真地认为,通往新能源的是一条铺满鲜花的道路,我们将在迷途中落入陷阱。为了防止我国的新能源战略出现重大失误,为了减少我国在新能源这个战场上所遭受的损失,国家应对新能源政策作出重大调整。
① 风电和光伏发电项目,都不适合进行大规模产业化投资,对这些项目的扶持,应该把重点放在研发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升级上。
② 石油资源应该是永远追逐的目标,任何时候都不可侧重新能源而忽视石油。必须把控制石油当作自己长期不变的战略任务。
③ 对最重要的资源煤炭,应加快研发的速度,重点研究煤炭的低碳排放技术,以摆脱在减排方面受制于人的局面。类似于澳大利亚海藻吸碳的研究,才应该成为作为全球最大的煤炭使用国——我国新能源研究的主攻方向!
④ 一次能源的发展方向应该坚持以水电、核电为主的战略方针,加强高能输电方面的研究,通过减少输电损耗同样可以实现节能.
⑤ 对电动汽车的产业政策进行重大调整,让十城千辆的试点扩大为百城万辆,尤其是作为我国电动汽车摇篮的河南省,应将更多城市列入试点城市中。
中国不应按照西方的模式走设计产品研发道路,只能根据自身的特点,在比较多的技术方案中进行比较,才能优中选优,才能较快地实现产品定型。只依靠个别企业的个别技术方案,一旦走偏,钻进了死胡同,就会把整个国家在电动汽车研究领域的好局葬送掉。目前,我国的确存在电动汽车遍地开花、各地都在进行产能布点的低水平重复建设情况,对于新一轮的一轰而上,政府应当进行限制。但限制的只能是产能,而不能是试点,扩大试点,发挥更多地区和更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加速阶段性技术成果迅速转化为定型技术成果。
⑥ 政府不能只是技术创新的旁观者,也不适合承担银行贷款幕后指挥者的角色。政府可以是技术创新的出钱者,但不应该是行政资金的拨款者,而应该是用钱来整合技术资源的购买者!政府应该学会用市场手段来使用科技资金,在最终技术尚未形成时,政府应该看到整合中间技术和分项技术的重要性,并承担起购买者的角色,直到最终成果定型,政府就可以运用市场手段,将定型成果卖给企业。政府以风险投资者的身份参与科技创新,将使科技财政资金取得最高的效率。
⑦ 目前,除日产外,奇瑞、海马都已布点河南,都是瞄着电动汽车去的,加上日产和东风,计划生产规模超过100万辆。电动汽车逐鹿中原之势已经形成,这种自然形成的产业核心与工信部的产业规划大相径庭,技术和市场资源争夺,谁来支持自主品牌企业与外资企业拼争?如果政府在技术资源的整合中无所作为,而国企在实力和经验上都无法与跨国公司相提并论,中国的企业很难摘到本应属于自己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