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不少报刊并没有真正走向市场,以至于处在半生不死的状态而长期需要“吊氧”。正如长期致力于新闻体制改革,人称“媒介军师”的喻国明所说的,目前很多报刊都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遵循条块分割的模式存在,但这种配置模式与市场和社会的需求并不对应,刊号资源的配置模式在市场化的冲击下势必会有所改革和调整,“《中华新闻报》的停刊就是报业改革的先声”。但问题是中国记协的《中华新闻报》主动退出了市场,一些与该报一样经营不善,没有市场的报刊却在“垂死挣扎”,“很多部委机关办的机关报,体制僵化,思路陈旧,内容死板,几乎没有读者,经营也步履维艰。”尤其是一些地方机关报至今还是“吃财政饭”,靠行政命令来发行,如果不是这样,早已没有读者,没有广告来源了。但由于这些机关用财政的钱对其“输血”和“吊氧”,以至这些报刊“苟延残喘”,这是很不正常的,也不符合市场的发展规律。一些地方机关报虽然是自收自支,但由于是事业单位,管理是“机关模式”,经营是“企业模式”,加上还“婆婆”的“指挥捧”,显得不伦不类。且“婆婆”只管人事,只管“我要你这样”,却不管报刊的发展,有不有读者,有不有效益,员工有不有工资可发?
内地大部分报刊趋于转企改制 中华新闻报率先倒下
评论
10 views